《洛神賦》reference_book_ids\":[7316373605783178250,7137443005283175439,7315412231573736463]}],\"1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1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2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2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的分水嶺。
“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安史之亂”之後,國力迅速衰退,國內藩鎮林立,與此同時,在不經意中,唐朝的皇宮內部也在發生改變,最典型也最致命的,便是宦官完成了“從奴到臣”的轉變。
以前,宦官僅僅是皇帝的家奴,現在,宦官已經從奴搖身一變成了臣!
“從奴到臣”的發端,應該說是從李隆基時代開始。在李隆基時代,著名宦官楊思勖經常帶兵出征,無形中他就被李隆基當成了一名將軍使用。在楊思勖之後,高力士在王朝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隻不過他並沒有在朝中擔任顯要官職,因此他的“臣”的身份並不是很明顯。
真正標誌著唐朝宦官完成“從奴到臣”轉變的,是李亨寵信的宦官——李輔國。
如果從履曆看,李輔國的前半生就活了兩字:失敗!
李輔國原名李靜忠,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謀生也為了改變命運,李靜忠便主動閹割,進宮當了一名小宦官。由於李靜忠長得比較醜,一般人都不喜歡他,因此李靜忠在從小宦官長成為大宦官的路上一片坎坷,很少看到亮光。
後來李靜忠投到了高力士名下,指望跟隨高力士出人頭地。然而高力士沒有對李靜忠青眼有加,他跟一般人一樣,對李靜忠很不待見。
李靜忠在高力士跟前苦熬到四十多歲,才得到一個微不足道的機會:到皇家飛龍馬廄記賬。說是記賬,其實就是當一名普通馬童,順便幫馬廄記一下賬,這就是李靜忠侍奉高力士多年得到的結果。據說高力士還是看在他略通文墨的麵子上,不然連這個機會也沒有。
李靜忠從此在馬廄記賬,時光荏苒,李靜忠對高力士的怨恨漸漸生根發芽。
或許,老天看李靜忠前半生太苦了,於是給他的後半生安排了兩個貴人。
第一個貴人叫王,此人是李林甫麵前的紅人,在朝中擔任多個職務,閑廄使是他眾多職務中的一個,這樣王就與李靜忠有了交集。
作為李靜忠的上司,王用心觀察了李靜忠,時間一長,他發現了李靜忠身上的優點:工作兢兢業業,而且勇於舉報同事的貪汙,更關鍵的是,他養的馬比別人養的馬都肥,說明他比別人用心。王一高興,便把李靜忠當寶貝一樣介紹給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李靜忠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
皇太子李亨。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靜忠可能僅僅是李靜忠,不會成為後來的李輔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李靜忠跟隨李亨踏上逃亡之路。在別人還在惶惶不知所措時,李靜忠卻用自己敏感的政治嗅覺,發現了天賜良機。
在馬嵬坡,李靜忠空前地活躍起來,他先是參與了誅殺楊國忠的密謀,後來又建議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向靈武進軍。
如果說以前的李靜忠是一個貼身宦官,那麼從馬嵬坡起,李靜忠就變成了貼心宦官。
從貼身到貼心,看似一字之差,對於李靜忠而言卻是天差地別。
抵達靈武郡後,李靜忠又跟其他大臣一起勸說李亨登基,在擁立李亨登基的人群中,他是最起勁的一個。
從此之後,李靜忠不再是以前的李靜忠,他成為李亨眼中不可或缺的人。
登基之後,李亨將李靜忠擢升為太子家令、代理元帥府行軍司馬,重用的跡象已經昭然若揭。
這時,李亨動了給李靜忠改名的念頭,李靜忠別叫了,以後叫李護國吧!
李靜忠馬上順杆爬,跪地高喊:“臣李護國謝恩!”
李護國叫了沒幾天,李亨又對他說:“李護國別叫了,以後你就叫李輔國吧!”
李輔國就此閃亮登場。
改名成功的李輔國從此扮演起重要角色,全國各地來的奏章、行軍印信等重要物件都由他保管,而李輔國也不負眾望,他事事小心,事事用心,一舉一動深得李亨賞識。
如果人生有前世,那麼李輔國的前世一定是一條善於偽裝自己的變色龍。
在李輔國青雲直上的過程中,他非但沒有引起別人的猜忌和打壓,相反還得到不少幫助,這都得益於他善於偽裝,而且偽裝得很徹底。
就是一個簡單的不吃肉,都成了他標榜自己的理由。
李輔國雙手合十說:“這是因為我追求佛家的修行!”
其實,真實原因可能是身體對肉類過敏。
久而久之,李輔國“慈善”的形象盡人皆知,人們都以為他是一個性格柔和、心地善良的好人,卻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人家的馬甲。
兩京收複之後,李輔國的好日子來了,他跟隨李亨進入長安分享勝利果實。
進入長安,李輔國完成了“從奴到臣”的轉變,他一下接過了N個擔子:
殿中監,少府監,閑廄、五坊、宮苑、營田、栽接總監使,兼隴右群牧、京畿鑄錢、長春宮等使。
以前這些職位多數由楊國忠、王、安祿山等大臣擔任,現在李亨信不過大臣了,他隻信得過李輔國。
除了給李輔國身上加擔子,李亨還給李輔國破天荒的封賞:
封成國公,實封五百戶。
宦官封國公,享實封,這在唐朝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與李輔國一起分享這一特殊封賞的,還有李輔國曾經的上司——高力士。
不同的是,李輔國是李亨的人,高力士是太上皇李隆基的人。
李輔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看高力士臉色唯唯諾諾的小宦官,他成了新科皇帝身邊最紅的宦官,比當年的高力士有過之而無不及。
眾所周知,唐朝中後期,宦官勢力扶搖直上,不僅幹預朝政,而且掌管禁軍,實力大到可以廢立皇帝的地步。如果追查宦官掌握禁軍的源頭,始作俑者還是李亨,第一個吃螃蟹的則是李輔國。
李輔國在擔任諸多官職的同時,還受李亨委托掌管北衙禁軍,為了讓李輔國工作方便,李亨特意給李輔國在宮中解決了一套住房。
這還不算,原本皇帝的敕令要由中書省發出,現在改了,由李輔國簽字後才能發出。至於宰相和百官,他們離皇帝越來越遠,有時政府發生緊急事務,他們都需要向李輔國奏報,然後由李輔國向皇帝奏報,最後皇帝的旨意再由李輔國向宰相和百官轉達。
朝廷格局一旦到了這個地步,李輔國想不紅都難。
同當年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一樣,人一紅自然就會有人主動湊上來,宰相李揆就是其中一個。明明李揆出身崤山以東的名門望族,與李輔國的李姓八百竿子打不著,李揆卻不這樣認為,他直接以李輔國的子侄自居,一見麵便幹脆利落地喊道:“五爹(李輔國在家中排名第五)!”
眼看李揆如此投入血本,百官幹著急沒辦法,於是隻能退而求其次,喊一聲“五郎”。
“五爹”也好,“五郎”也罷,隻說明了一個事實,李輔國很紅。
不久,李輔國的紅又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帝李亨居然給他操辦了一門親事。
在開元天寶年間,高力士曾經迎娶了一個小吏的女兒,開了宦官正式娶妻的一個先河。如今,李亨更上一層樓,他給李輔國選的人家,比高力士嶽父家的門第高得多。
李亨選的是前任吏部侍郎元希聲的侄孫女。
經過這次聯姻,元家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李輔國妻子的叔叔一舉進入高官行列,而李輔國的嶽父則升任梁州長史。
誰說隻有讀書改變命運?
婚姻也能!
爆紅的李輔國在長安城中肆意地享受著勝利果實,心情不是一般的好,多年媳婦熬成婆,換作誰也會興奮不已。
然而,興奮的李輔國也有不興奮的時候,那就是遇到高力士時,在高力士那裏,李輔國從來沒有找到舒坦的感覺,因為高力士依然不把他放在眼裏。
在別人看來,李輔國已經是炙手可熱的紅人,而在高力士眼中,他還是當年的李靜忠,當年那個不招人待見、四十多歲才當上馬童的小宦官,僅此而已!
什麼李輔國?你以為你穿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
你還是李靜忠!
同所有暴發戶一樣,李輔國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在他發跡之前那些輕視他的人的認可,隻有在那些人麵前挺直腰板,李輔國這個暴發戶才能真正有揚眉吐氣的感覺。
遺憾的是,在高力士的麵前,李輔國始終找不到。
李輔國不甘心,他不相信自己在高力士麵前找不回麵子,無論如何,一定要在高力士麵前找回丟失多年的麵子,一定!
李輔國仔細分析了自己和高力士,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和高力士隻不過是兩條狗,一條跟著李亨,一條跟著李隆基。
現在一條想蓋過另一條,根本的辦法就是從主人身上入手,隻要把主人身上的文章做足,那麼戰勝那隻叫作高力士的狗,問題不大。
李輔國說幹就幹,他要在李隆基、李亨父子身上做文章,隻要把李隆基這個太上皇打落下馬,那麼高力士還能猖狂幾天?換作別人,一般不敢在李隆基、李亨的父子關係上做文章,但是李輔國不是一般人,他知道李隆基、李亨父子關係中的軟肋,那就是互不信任,相互猜忌。
盡管李隆基已經將傳國玉璽交給李亨,但是李亨對李隆基的猜忌從沒停止,畢竟自己這個皇帝是“先上車後買票”,萬一哪一天太上皇拿出一份“密詔”,自己的“皇帝”頭銜可能就過期了。
李亨對李隆基采用了兩麵派的手法,一方麵他在暗中對李隆基有所監視,另一方麵他在李隆基的麵前將仁孝進行到底。最典型的例子是,每逢李隆基駕幸華清池,李亨都會迎來送往,而且每次親自為父親牽馬至少一百步以上。
父子倆在相互猜忌中營造著“父慈子孝”的局麵,李隆基住興慶宮,李亨住大明宮,李亨經常通過兩宮之間的夾道去看望李隆基,李隆基偶爾也前往大明宮看望李亨,甚至有幾次,父子倆在夾道中不期而遇。
對於李隆基的物質生活,李亨也非常照顧,他安排陳玄禮、高力士、王承恩、魏悅、玉真公主以及宮女如仙媛在李隆基左右侍奉,皇家梨園弟子也陪伴在李隆基身邊。總體而言,李隆基在生活水準方麵前後差別不大,如果說有差別,也就是少了一個楊貴妃。
回到長安以來,李亨便刻意保持著與父親之間的微妙平衡,隻是他的心中依然充滿忌憚,他的忌憚讓李輔國有了空子可鑽。
李輔國決定鬥高力士之後,便開始著手收集李隆基的“劣跡”,不久,“劣跡”積累成冊。
劣跡一:李隆基經常登臨靠近大街的長慶樓,長安百姓路過時會抬頭仰望,並且高呼萬歲;
劣跡二: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劍南道一位奏事官經過樓下時給李隆基請安,李隆基居然把他叫上樓,然後讓玉真公主和如仙媛做東,設宴款待;
劣跡三: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將軍郭英乂等人路過樓下,被李隆基邀請上樓參加宴席。
不一而足。
看完李隆基的斑斑“劣跡”,李輔國微微一笑,太上皇,你該下馬了。
隨後的一天,李輔國看似不經意地提起了話頭:“太上皇居住的興慶宮靠近街市,與外人的聯係太多了,而且陳玄禮、高力士這些人很可能對陛下不利,當初跟隨陛下到靈武郡的六軍功臣都為此擔心不已,所以最好還是把太上皇從興慶宮遷入禁宮居住吧!”
李亨聽完,沒有表態。
李輔國一看李亨的表情,他得出了結論:默許!
李輔國知道,李亨不僅猜忌太上皇李隆基,而且猜忌陳玄禮、高力士那些跟隨李隆基到蜀郡的功臣,他的不表態就是默許,自己可以在他的默許下把這些人一勺燴了。
李輔國很快邁出了第一步。
原本在李隆基的興慶宮有三百匹良馬,李輔國傳李亨“旨意”:牽走二百九十匹,隻留下十匹。史書上對李輔國這次行為,稱之為“矯詔”,其實,如果不是李亨默許,借他一萬個狗膽!
眼看二百九十匹良馬被牽走,李隆基無奈地對高力士說:“我兒用李輔國這個狗東西,恐怕他的孝心無法堅持到底了。”
公元760年七月十九日,李輔國邁出了關鍵的第二步:讓李隆基搬家。
這一天,李輔國先假傳李亨旨意:恭請太上皇到太極宮遊玩。李隆基不疑有他,饒有興致地踏上了遊玩之旅。好心情一直保持到睿武門,這時突然出現五百名神箭手擋住了去路,李隆基大吃一驚,險些從馬背上摔了下去。
李隆基定了定神,問道:“來者何人?”
這時,李輔國率領數十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趕了過來,就在馬背上對李隆基奏報道:“皇帝認為興慶宮潮濕狹窄,特意請太上皇回宮中居住!”
李隆基一下明白了,這是要逼自己搬家!
李隆基正不知所措,高力士大聲怒喝道:“太上皇足足當了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你想幹什麼?你給我下馬說話!”也怪了,李輔國在高力士麵前就是硬氣不起來,他灰溜溜地下了馬,站到高力士麵前。
這是習慣的力量。
看看周圍,李輔國回過味來了,絕不能在高力士麵前示弱。
李輔國衝高力士惡狠狠地罵道:“老家夥,真不懂事!”
然而,李輔國還是不敢把高力士怎麼樣,他隻能把氣撒到別人身上,抬手一刀,砍死了高力士一個隨從。高力士意識到李輔國可能犯渾,便衝著五百名神箭手高喊一聲:“太上皇讓我向大家問好!”五百名神箭手畢竟受過傳統教育,便一起將刀收進刀鞘,跪地高喊“萬歲”。
這一下,李輔國的氣焰被打了下去,無論他如何鼓動,神箭手是不可能在太上皇麵前撒野的。
高力士轉頭對李輔國說:“李輔國,給太上皇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