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012517992130939934,7316396706369637430,7296713352791723035,7345693456255175742,7267077385848097832,7329733293492931646,7316473139557305384,7330846805069925438,7340562883979267134,7316124677569514515,7255203659015785531,7312643202048068660,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7294565342393666596,7316405888963578914,7329733293576834110,7316431260006485043,7340845766870584382,7316473082053397544,6838936275928484877]}],\"2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7315417070026361866,7294567284729711625,7327843985441967166]}],\"2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321966342532254782,7316123644789263386,7072569318382259230,7340508629734280254,7316124699040156726,7332307749264428094,731416104097808692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處於巔峰的李輔國被錯覺包圍,他不知道李豫已經準備對他動手,更不知道他的親密夥伴正在拆他的台。
拆台的人正是程元振,原本他是李輔國的親密夥伴,在討伐張皇後的戰鬥中他們親密無間,並肩作戰。大功告成後,李輔國也沒忘記與程元振一起分享勝利果實。經他推薦,宦官程元振成為左監門衛將軍,對於程元振而言,這是一次至關重要的飛躍。
李輔國以為這下滿足了程元振的胃口,沒想到程元振想要的更多,他想要的不是李輔國憐憫式的賞賜,而是李輔國手中的權力。
久在深宮,程元振察言觀色的能力不比李輔國差,他很快看透了李豫,當李輔國還被李豫的恩寵蒙蔽時,程元振已經看出李豫眼神深處隱藏的殺機。
程元振迅速靠了上去,他要跟皇帝一起扳倒李輔國,然後取而代之。
程元振對李豫說:“李輔國的權勢太大,陛下應該加以限製。”
李豫看了看程元振,他明白程元振的意思,再仔細一看,此人不正是代替李輔國的最佳人選嗎?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公元762年六月十一日,李豫下詔,免去李輔國的元帥府行軍司馬及兵部尚書職務,其餘職務保持不變。
李輔國一下驚呆了,他沒想到,不久前還把他捧上天的皇帝,這麼快就把他摔了下來。
看起來僅僅是解除行軍司馬以及兵部尚書職務,其實,這一下斷了李輔國的脊梁,被剝奪了兵權的李輔國什麼都不是,連一條癩皮狗都不如。
李輔國充滿了怨恨,但又不敢發作,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程元振接替自己的職務,昨天還並肩作戰,今天就苦苦相逼。
不是李輔國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得太快。
被奪兵權的李輔國知道,這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第二步很快來了,李輔國在皇宮中的住房被收回,他隻能出宮居住,再也不能享受宮中居住的福利。
李輔國知道第三步已不可避免,索性自己上疏:請求退休。
奏疏正中李豫下懷,李豫就坡下驢,邁出第三步:封李輔國為博陸王,解除中書令職務。
宦官封王,李輔國開了一個先河,然而此時的他已經破落到家了,連個看門的大頭兵都能欺負他。
被免去中書令職務後,李輔國準備到中書省寫一份奏疏,以表對皇帝恩準退休的感謝之情。
走到門口,李輔國被攔住了。
李輔國不解地看著看門士兵,攔我做什麼?
看門士兵義正詞嚴地說道:“尚父大人已經罷相,沒有資格再進此門!”
李輔國的心情一下子跌到冰點,都說人走茶涼,現在人未走,茶已涼!
李輔國呆呆地站在原地,好長時間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不無悲憤地說道:“老奴有罪,侍奉不了郎君(指李豫)了,還是讓老奴去陪伴先帝吧!”
話傳到李豫的耳朵裏,李豫不覺一聲冷笑,陪伴先帝?那是自然!隻不過不是現在!
很快,一紙詔書送到李輔國手裏,詔書上,李豫把李輔國結結實實地安慰了一番,話寫得很誠懇,很感人,很催人淚下。
可惜,都是假的!
四個月後,一位蒙麵俠客進入李輔國家中,幾聲慘叫後,俠客從李輔國家中離開。
這時,李輔國的家人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李輔國大人倒在血泊之中,頭不知去向,右手也一同消失。
消息傳進皇宮,李豫懷著“悲痛”的心情下令全國通緝殺人嫌犯,同時派宦官到李輔國家中表示沉痛悼念和親切慰問,並追贈李輔國為太傅,賜諡號——醜!
被卸除腦袋的李輔國隨後被下葬,為了彌補失去腦袋的遺憾,家人用木頭刻了一個頭形,充當李輔國的腦袋。
無意之中,李輔國的一生成了一個巨大的諷刺,他總以為自己頭腦靈光、智商超群,到蓋棺定論時才發現,原來隻是一塊木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李靜忠,李輔國,都是木頭!都是木頭!
——張藝謀《三槍拍案驚奇》
是誰殺死了李輔國?
一時沒有定論!
多年後,梓州刺史杜濟力排眾議提拔一位武士當牙門將,眾人疑惑不解,為什麼?這位武士沒有什麼出眾之處,為什麼單單把他提拔為牙門將呢?
在眾人的追問下,武士道出實情:我就是當年殺李輔國的那位俠客!
哦,原來如此!
在李輔國之後,程元振接替了李輔國的職位,二人的更迭,不意味著任何進步,隻相當於兩隻烏鴉換崗。程元振不僅接替了李輔國的職位,也接替了李輔國的功能,在打壓重臣名將的道路上,他與李輔國一脈相承。
程元振很快盯上了東山再起的郭子儀,他決心把郭子儀拉下馬。
程元振開始打郭子儀的小報告,核心內容是郭子儀權勢過大,需要加以防範,李豫不置可否,不說信,也不說不信。
時間一長,郭子儀聽到了風言風語,他意識到自己又被猜忌了,不如主動請退,遠離是非之地吧。郭子儀上疏李豫,請求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及各戰區特遣部隊元帥職務。
上疏很快得到回複,李豫對郭子儀大加安撫和勉勵,末了來了一句:準予辭職!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李亨那樣的小心眼父親,就有李豫這樣小心眼兒子。父子倆心眼小得如此類似,基本可以免予DNA親子鑒定。
轉眼之間,李豫已經登基幾個月了,他終於清理完各種遺留問題,可以集中精力考慮洛陽的光複問題了。
李豫將王朝的兵力盤算半天,他發現,以現有的兵力還是不足以鏟除史朝義,要想徹底鏟除史朝義這個禍害,還得走向回紇借兵的老路,不然,收複洛陽,還得無限期延後。
李豫派出宦官劉清潭出使回紇,目的有兩個,一是弘揚發展兩國的傳統友誼,二是向回紇借兵討伐史朝義,前者是虛,後者是實。
劉清潭一到回紇王庭,就被一則消息驚呆了,史朝義居然搶先一步,抄了唐朝的後路。
在劉清潭到來之前,史朝義派使節對回紇登裏可汗說:“唐朝連續死了兩個皇帝,如今中原無主,可汗不妨與我們大燕帝國一起來瓜分唐朝國庫!”見錢眼開的登裏可汗果然相信,派出三路大軍向中原挺進,準備瓜分唐朝國庫。
劉清潭急了,他一邊向登裏可汗呈遞國書,一邊解釋道:“我朝先帝雖然棄天下而去,但新皇帝已經繼位,就是昔日的廣平王,曾經跟貴國的親王一起收複兩京那位!”
登裏可汗半信半疑,頗有點不耐煩地看了看劉清潭遞上的國書。
這時,回紇三路大軍已經挺進唐朝北部邊境的三座受降城,往日的繁華早已不再,映入眼簾的是滿目瘡痍,昔日威震四海的天可汗之國居然成了這個樣子。
前方將領將所見所聞奏報給登裏可汗,登裏可汗頓生輕視唐朝之心,對劉清潭更是愛答不理。劉清潭心中暗暗叫苦,連忙安排手下人連夜返回長安告急:回紇舉全國十萬大軍即將入侵!
長安陷入恐慌之中。
定了定神的李豫想出一個緩兵之計,他派殿中監藥子昂前往忻州南部,以朝廷的名義犒賞回紇大軍。所謂犒賞,其實是唱空城計,擺出一副早有準備的架勢,可以暫時嚇住對方。
可惜,登裏可汗是長大的,不是嚇大的。
登裏可汗向劉清潭提出一個條件:我要見一見嶽父仆固懷恩,隻有他說的話我才信!
仆固懷恩的女兒當年經李亨之手嫁入回紇,此時已是登裏可汗的可敦(皇後)。
李豫一看有門,連忙下令仆固懷恩與登裏可汗相見,大唐王朝是安是危,就看這次見麵了。
這次翁婿見麵戳破了史朝義的謊言,一下子又把回紇拉入了唐朝陣營,麵對仆固懷恩的借兵,登裏可汗欣然同意。不過,是有條件的!除了攻破洛陽後大搶一番外,在進軍途中也要搶,而且搶的路線要設定好!
藥子昂和劉清潭先後給出兩條路線,都遭到登裏可汗拒絕,理由很簡單,那兩條路線不經過唐朝境內,直接殺入大燕帝國境內。
開頭不讓搶點,誰還有勁頭呢!
經過協商,雙方終於談妥了一條都能勉強接受的路線。
公元762年十月初,反攻洛陽拉開序幕。
李豫任命長子、二十歲的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禦史中丞藥子昂、魏琚為左右翼司令,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行軍司馬,率軍前往陝州與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大軍會合。
出發時,李適手下的四位助手意氣風發,此行他們將跟隨李適建立不朽功勳,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等著他們。
誰承想,等待他們四個的是一場劫難,其中的兩個,有去無回!
對於這次出征,李豫本想安排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然而詔書還沒下達,就被程元振和魚朝恩叫停了。李豫猶豫了一下,轉而把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扶上馬,取代郭子儀輔佐李適。
李適一行如約抵達陝州,意想不到的劫難向他的四位手下撲麵而去。
劫難的起因,是因為李適沒有拜舞登裏可汗。
拜舞是當時的一種見麵禮節,適用於大臣晉見皇帝。
因為李適沒有拜舞,登裏可汗挑禮了。
禦史中丞藥子昂在一邊解釋道:“按照禮儀,雍王本就不需要拜舞。”
回紇將軍車鼻質問道:“唐朝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那麼可汗就是雍王的叔父,見了叔父為何不拜舞呢?”
藥子昂回應道:“雍王是天子的長子,如今是大軍元帥,哪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的道理?況且如今太上皇和先帝還沒有下葬,更不應該拜舞!”
雙方開始了針尖對麥芒的辯論,誰也說不服誰。
回紇將軍車鼻急了,不說了!
改用鞭子說話!
車鼻把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綁了起來,每人一百皮鞭。
至於李適,算他年輕不懂事,鞭子免了!
李適一行灰頭土臉地返回本方大營,魏琚和韋少華就進入了彌留之際,僅僅過了一夜,雙雙撒手人寰,他們成為這場無謂爭辯的犧牲品。
平心而論,這次爭辯沒有多大意義,隻不過是在維護唐朝看似高高在上的架子。就實力而言,回紇軍事實力已在唐朝之上,此時平叛全靠向回紇借兵,與此同時還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其結果,一定是很扭曲,很分裂!
國與國之間,沒有絕對情誼,隻有實力比拚!
唐軍大舉東征的消息傳到洛陽,史朝義緊張了起來,連忙召集諸將商討對策。
將軍阿史那承慶建議道:“唐軍如果隻派漢族士兵來,我們可以迎戰;如果回紇兵也跟著一起來,那麼兵鋒不可阻擋,不如退守河陽避其鋒芒!”
阿史那承慶這席話表明,回紇的軍事能力已經得到公認,他們成為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籌碼。如果回紇倒向唐朝,那麼唐朝就將勝出,如果回紇倒向史朝義的大燕帝國,那麼唐朝的前景岌岌可危。
後來的事實證明,阿史那承慶的話是至理名言,然而史朝義沒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