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做一下說明,一般而言,起義是有褒義色彩的,統治階級是不會把這個詞用到農民身上的,在朝廷眼裏,所謂的農民起義,無非就是變民、流民暴動。
看看宋威的頭銜,“招討草賊使”,草賊。
之前有過一個曆史劇,裏麵有個宦官驚慌失措地向皇帝彙報:“不好了,大澤鄉農民起義了!”
曆朝曆代,如果哪個宦官這麼報信,結局基本上都是——拉出去砍了!
用詞,也是有階級屬性的!
乾符三年七月,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宋威與王仙芝大戰於沂州城下,這一仗宋威大獲全勝,王仙芝僅以身免。
急於邀功的宋威既沒有抓住活的王仙芝,也沒有見到王仙芝的屍體,但宋威推測,王仙芝大約應該可能已經死於亂軍之中。
宋威馬上向皇帝李儼奏報:王仙芝已被誅殺。
宋威接下來命令,各戰區特遣兵團解散,返回各自防區,自己則帶著本部人馬回到平盧戰區,這仗總算打完了!
李儼得到消息,喜不自勝,文武百官紛紛進宮向李儼祝賀,大家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
三天後,州縣加急奏報:王仙芝仍在人世,劫掠財產,攻打城池,跟從前一樣!
鬧了半天,宋威報的是假新聞啊!
得,從頭再來吧,李儼再次下詔征調各戰區人馬,剛剛回防的士兵惱怒不已,恨不能立刻嘩變。
朝廷的兵馬還在征調之中,王仙芝再次出動,攻陷汝州,生擒汝州刺史王鐐。王鐐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當朝宰相王鐸的堂弟。
在接下來王仙芝與朝廷的和談中,王鐐將扮演重要角色。
王仙芝又揮軍攻打蘄州,擔任蘄州刺史的人叫裴偓。裴偓是宰相王鐸做總考官時錄取的進士,從這裏論,王鐸與裴偓有師生之誼,王鐸是裴偓的座主。
王鐸的堂弟王鐐正在王仙芝軍中,自然知道裴偓與王鐸的這層關係,王鐐便替王仙芝寫信給裴偓,信中表達了王仙芝的迫不得已,以及在適當時候願意向朝廷歸順的願望。
裴偓一看和談有望,馬上回信約定雙方停戰,自己奏請皇帝招安,委任王仙芝一個官職。王鐐不敢怠慢,馬上做王仙芝的思想工作,最終王仙芝也接受了這個條件。
裴偓打開城門,邀請王仙芝、黃巢等三十多位起義軍高層進城,盛情款待,並擺出大量金銀,一並送給了王仙芝和他的戰友們。
裴偓的奏疏送到長安,宰相們發生了分歧,有人主張繼續圍剿,有人主張即刻招安,最終在王鐸的堅持下,朝廷同意招安,任命王仙芝為左神策軍大營管理官兼監察禦史。
王仙芝的委任狀很快到了蘄州,和平似乎就在眼前。
王仙芝得到了夢想中的官職,非常高興,王鐐和裴偓也向王仙芝祝賀,雙方對此次和談達成的成果都很滿意。沉浸在和談成功喜悅中的三人,沒有注意到黃巢越來越沉重的臉。
黃巢騰地站了起來:“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起立誓,除暴安良,橫行天下,現在你自己弄了個官職要去左神策軍報到,我們這五千多將士又往哪裏投奔!”
黃巢向王仙芝撲了過去,向其頭部猛擊,王仙芝猝不及防,頭部受傷。兩個頭領打了起來,下麵的士兵也亂了套了,王仙芝慌了,如此發展下去,自己恐怕過不了今天這一關了。
王仙芝大喝一聲,宣布絕不接受招安,永遠和兄弟們一條心。
王仙芝和黃巢縱兵在蘄州城內劫掠,城內居民半數被殺,半數被劫掠而去。和談未成的裴偓逃亡鄂州,前來送委任狀的欽差宦官則逃亡襄州,被困王仙芝軍中的王鐐依然未能脫身,隻能跟著王仙芝的隊伍繼續奔走。
劫掠完畢,王仙芝和黃巢也徹底掰了。原本合軍一處的五千多人馬,三千多人跟隨王仙芝,兩千多人跟隨黃巢,從此各奔前程。
被招安撥動心弦的王仙芝依然與朝廷藕斷絲連,諸道行營招討草賊副使、總監軍宦官楊複光,又派出和談代表與王仙芝商談,王仙芝又動心了。為了表示誠意,王仙芝派自己的副手尚君長去晉見楊複光,商談正式投降。
王仙芝又一次看到了希望,卻又一次失望了。
就在前去晉見楊複光的路上,尚君長一行居然被劫持了!
劫持尚君長的是招討草賊使宋威,宋威向皇帝李儼奏報:與尚君長在潁州會戰,將之生擒,押送京師獻俘!
這邊宋威獻俘邀功,那邊楊複光緊急上疏說明:尚君長等人已經歸降,並不是宋威的俘虜。
被宋威和楊複光搞暈的李儼弄不清真相,下令侍禦史歸仁紹調查,查來查去,依然沒能查出真相。
最終,和談代表尚君長被當成俘虜押解狗脊嶺,斬首!
王仙芝的希望又破滅了。
兩次和談失敗,對王仙芝打擊是致命的。
身為起義軍領袖,如果一門心思帶著大家打天下,那麼人心齊泰山移,如果你身為領袖,天天想著跟朝廷和談,然後自己去神策軍報到,底下的兄弟會怎麼想?還會跟你齊心協力共同對外嗎?
和談失敗兩個月後,王仙芝再次與朝廷軍隊激戰。
這一次率軍與王仙芝激戰的不再是宋威,而是新任招討草賊使曾元裕,宋威因討賊不利被免職了。
這一戰發生在黃梅,原本應該是普通一戰,結果卻成了王仙芝的最後一戰。這一戰,王仙芝軍心渙散,陣亡五萬餘人,王仙芝也死於亂軍之中,人頭被呈獻長安,黨羽部眾星散而去。
王仙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曆史使命,起義的大旗交到了黃巢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