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長安亂(1 / 3)

各地告急的戰報不斷傳往長安,皇帝李儼徹底亂了陣腳。

汝鄭圍堵軍政總指揮官、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奏報說:“黃巢自稱天補大將軍,發布文告,通告政府各軍,聲稱‘你們最好各守崗位,不要冒犯我的先鋒!我就要進入東都洛陽,然後再到京師,我隻想親自審問罪犯,不關大家的事’。”

黃巢的公告很講技巧,把自己起兵說成了跟皇帝的私人恩怨,讓那些本就首鼠兩端的藩鎮有了作壁上觀的借口,進而把長安直接暴露在黃巢的麵前。

公元880年十一月十二日,李儼登延英殿,對著宰相,惶恐不安,流淚哭泣。這一年李儼18歲,孩子終究還是個孩子。

麵對危局,田令孜還在吹牛:“請陛下準許我遴選左右神策軍弓箭部隊,前去守衛潼關,我願充當總指揮軍政圍堵司令官。”

18歲的李儼不再是三歲小孩,他明白田令孜在說大話,黯然道:“禁衛將士不熟悉戰場廝殺,恐怕沒有用處。”

田令孜當然隻是說說而已,他要說的話重點在後麵:“從前安祿山叛變,玄宗前往蜀中避難。”

宰相崔沆說道:“安祿山隻有五萬人,跟黃巢不能相提並論。”

宰相豆盧瑑接過話頭:“哥舒翰有15萬大軍,仍守不住潼關,現在黃巢大軍有60萬,而潼關卻沒有哥舒翰的龐大軍隊。幸好田令孜為帝國著想,事先都有安排。三川節度使都是他的心腹,比起玄宗,現在可是早有準備。”

李儼的心如同墜入冰窖,兩位當朝宰相,不為如何破解危局出謀劃策,居然為避難蜀中早有準備而沾沾自喜,帝國還有希望嗎?

李儼大不高興,對田令孜說:“你姑且替我派軍駐守潼關。”

當天,田令孜推薦了三個人選,分別是左神策軍騎兵將軍張承範、右神策軍步兵將軍王師會、左神策軍兵馬使趙珂。李儼將三人火線提拔,任命張承範為兵馬先鋒使、王師會為製置關塞糧料使、趙珂為處理關塞事務總監。另外,李儼如田令孜所願,任命其為總指揮暨軍政征剿司令。

如此配置,能解危局嗎?

先看看張承範率領的部隊構成吧。

李儼下令從左右神策軍弓箭部隊遴選了2800人,交由張承範統領,開赴潼關前線。這2800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多數是長安富有人家的子弟,通過賄賂宦官,把姓名登記到軍籍簿上,然後領皇家賞賜,穿華服騎駿馬,對外傲嬌地自稱神策軍士兵。

如今戰爭一觸即發,常年濫竽充數的公子哥們傻眼了,不會真的上戰場吧?刀劍無眼啊。

生離死別之際,父子抱頭痛哭,大腦高速運轉,還是找到了破解危局的方法——花錢買命,李代桃僵。

多數公子哥們花錢雇傭病患收容所裏的窮人替自己出征,這些窮人顫顫巍巍,甚至拿不動兵器。

這樣拚湊起來的2800人,能有多少戰鬥力呢?

此時洛陽已經陷落,汝鄭圍堵軍政總指揮官齊克讓率領一萬殘軍駐紮在潼關城外,張承範則帶領2800的“生力軍”前往增援,而黃巢的部眾據稱有幾十萬!

張承範當麵奏報道:“現在派我率兩千餘人進駐潼關,卻沒有聽說怎麼發給糧餉,竟想用這些人阻擋盜匪,我暗中感到寒心,但願陛下督促各戰區道早派精銳部隊前來增援。”

李儼安慰道:“你隻管出發,援軍隨後就到。”

李儼的話隻是一句空話,張承範出發後,再也沒有得到一兵一卒的增援,甚至給養也是在路上自己解決。張承範路過華州時,華州幾乎成了空城,萬幸在糧倉裏發現了一千餘斛穀米,士卒們這才有了能吃三天的糧食。

十二月一日,張承範抵達潼關,馬上加強防務,嚴峻的問題擺在麵前,無論是齊克讓的部隊,還是張承範的部隊,都斷糧了。

黃巢部隊抵達潼關城外,齊克讓部隊接戰,黃巢部隊進攻受挫,稍稍後退。過了一會兒,黃巢部隊爆發出山呼海嘯的歡呼聲,原來黃巢親自到了潼關前線!

從中午12時到下午6時,戰鬥持續了六個小時。齊克讓的部隊饑餓難忍,瞬間崩潰,四散逃命而去,齊克讓率少量殘部退入潼關城。

如今潼關城隻剩下張承範這兩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