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範清理了一下軍中物資,把所有物資和糧食都散發給了士兵,然後派使節送奏章向皇帝告急:“臣離京六日,士兵未見增加一人,賞賜及糧餉不見蹤影。抵達潼關當天,龐大的盜匪兵團也抵達潼關,我軍以兩千餘人抵抗六十萬人。關外友軍因饑餓難忍,瞬間崩潰。我有失職守,即令受爐鍋烹殺,也能甘心,但朝廷謀臣,顏麵又何在?有人說陛下已考慮前往西方視察(暗指李儼將逃亡巴蜀),殊不知禦駕一動,上下立刻瓦解。臣冒死進言,請陛下與最親密的官員再作深入討論,萬不可輕率行動,而應急速征調各軍,增援潼關,則高祖、太宗的大業還能保持!使黃巢繼安祿山之後滅亡,我則比哥舒翰更能光榮殉國。”
臨危受命的張承範說出了肺腑之言,可惜皇帝李儼聽不進去。
十二月二日,黃巢軍隊猛烈進攻潼關,張承範全力抗擊,從淩晨4時一直抵抗到下午4時,潼關守軍的箭用光了,隻能用石頭替代。
黃巢軍隊抓住機會,驅趕一千餘名村民運土,不一會兒的工夫,填平了潼關城外的壕溝,大軍越過壕溝,挺進到潼關城牆下。
夜晚,黃巢軍縱火焚燒潼關城樓,全部化為灰燼。
十二月三日,黃巢軍總攻開始,夾攻潼關,守關軍隊崩潰,張承範換穿平民衣服,帶領殘餘部隊逃離戰場,另外一個火線提拔的將領王師會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被困於亂軍之中,自殺身亡。
張承範率殘軍走到野狐泉,奉天兩千援兵趕到了。張承範欲哭無淚,歎息連連:“你們來晚了!”
潼關失守,門戶大開,長安已無險可守。
十二月四日,李儼下詔:任命黃巢為天平節度使。這道詔書就是一個冷笑話。若數月前下詔,或許還能換來短暫和平,如今,潼關陷落,再下詔任命黃巢為天平節度使,李儼,你是負責搞笑的嗎?
十二月五日,李儼任命了兩名新宰相,貶斥了一位老宰相,被貶的是盧攜,他是被田令孜甩出來背鍋的。
田令孜聽聞黃巢已經攻入潼關,擔心皇帝李儼怪罪自己,便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了盧攜身上,都怪盧攜當年保薦高駢,結果貽誤戰機,都怪盧攜不肯授予黃巢節度使職位,結果黃巢打過了潼關。
盧攜百口難辯,也罷,鍋背著吧。當晚,盧攜服毒自盡。
朝會結束後,可怕的消息傳了過來,黃巢軍隊已經進入長安了。
沒有比這更可怕的消息了。
田令孜不敢怠慢,趕忙率領五百神策軍保護李儼從金光門逃出,隨行的隻有四位親王和幾位嬪妃,其他文官渾然不知皇帝的去向。
李儼騎在馬上,驚慌失措,日夜不停,疲於奔命。
長安被李儼拋到了身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來不及逃走的士卒和長安城內不安分的百姓看到了機會,趁著混亂,爭先恐後地闖進了國庫,百年一遇的機會啊,能搶點就搶點。
從清晨開始,長安已亂。到中午時分,黃巢軍隊才真的進了長安城。
“識時務”的左金吾將軍張直方(原盧龍節度使張仲武之子)率文武官員數十人前往灞上迎接黃巢。
曆來朝代鼎革之際,總有這樣“識時務”的人。
不過人總是複雜的,張直方雖然在迎接黃巢方麵表現得很積極,但他跟黃巢並不是一條心。之後,他收留大臣豆盧瑑、崔沆、於琮等數百人,又與鳳翔節度使鄭畋暗通消息,事泄,被誅三族。
這一天是黃巢人生的高光時刻,他乘坐黃金裝飾的雙人小轎向長安城進發,衛士們身穿錦服,手拿武器,緊緊跟隨,全副武裝的鐵甲騎兵多如流水,輜重車輛塞滿道路,綿綿不絕。
長安百姓聚集在道路兩旁觀看,黃巢手下重將在所經過的地方向百姓宣示:“黃王興起義軍,隻是為了百姓,不像李唐皇帝,不愛護你們。諸位盡管安居樂業,不必害怕。”
觀其言,察其行,別看廣告,重點看療效。
起初幾天,黃巢部眾秋毫無犯,看到貧苦百姓,往往還給予施舍。幾天後,原形畢露,大肆劫掠,縱火焚燒,隨意殺人,黃巢也無法徹底禁止!
曆史那般波瀾壯闊,波瀾壯闊下隱藏著每個人的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