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雪夜收蔡州(1 / 3)

淮西的戰鬥還在繼續,北方的成德戰場戰火又起。

無法按捺心中怒火的李純下令,振武戰區會同義武戰區聯合出軍,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而此前魏博節度使田弘正連續上疏十次,在李純的允許下已經率軍向成德逼近。

與此同時,橫海、盧龍、義武三戰區因為不堪成德王承宗不斷出兵騷擾,也在上疏要求討伐王承宗,王承宗成了過街老鼠。

李純決心要打,宰相張弘靖卻不同意:“朝廷在南北兩地同時開戰,恐怕人力財力都無法支撐,應該先全力討伐淮西,然後再討伐成德。”

一心要打的李純已經聽不進不同意見,他一定要打,而且一刻不想等。

無奈之下的張弘靖請求辭職,元和十一年正月三日,張弘靖不再擔任宰相,改任河東節度使。

因為反對李純全麵開戰而卸任,張弘靖不是第一個,同僚韋貫之不久也步了張弘靖後塵。

韋貫之出任宰相時間不長,他與張弘靖的思路一致,反對李純對成德和淮西同時用兵。

韋貫之警告道:當年德宗皇帝先討伐魏博,後討伐平盧,引起淮西、盧龍、恒冀都應和,最終招致朱泚之亂。這一切都因為德宗皇帝不能多忍幾年憤怒,渴望天下太平的心情太過急切導致!

警告沒有起到效果,七個月後,韋貫之付出了代價,卸任宰相,改任吏部侍郎。

為了維護朝廷權威,李純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可惜委任的人選實在不給力,淮西戰場上雖不斷有捷報傳來,但元和十一年六月的一次慘敗,讓李純目瞪口呆。

傳來兵敗消息的是唐隨鄧節度使高霞寓,元和十一年六月二日,高霞寓在鐵城(今河南遂平西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高霞寓僅僅逃出一命。

戰敗消息傳來,李純大驚失色,不是一直都是高奏凱歌嗎?怎麼高霞寓居然遭遇此等慘敗?

李純並不知道,一直以來他接收到的戰報都是有水分的。征討淮西的諸位將領,如果獲勝就虛張聲勢,誇大戰功,如果失利,則避過不提,就當這仗壓根兒沒有打過。高霞寓本來還想遮掩,一想已經成了光杆司令了,拿什麼遮掩呢?

眼看遮掩不過去,高霞寓這才上疏,實話實說自己打了敗仗了,而且是很大的敗仗。

對於淮西用兵,朝中本就有不同意見,這次高霞寓戰敗,更給了反戰派口實。反戰派官員舊話重提,希望朝廷中止對淮西用兵。

李純堅持道:“勝負乃兵家常事,今天隻是討論用兵方略。如果覺得將帥有不合格的立馬換將,給養不足的立刻補給養,怎麼能因為高霞寓一名將領的失利就開始討論退兵呢?”

說完,李純看看裴度,裴度隨即附和,在對淮西用兵上,二人是堅定的主戰派,即使國庫打空了,淮西也一定要拿下。

李純內心暗自歎一口氣,這個高霞寓啊,原本指望他開花結果,沒想到開了這麼個花,結了這麼個果,不撤職不足以平民憤!

李純準備將高霞寓撤職,高霞寓為自己辯解道:“主要是山南東道節度使李遜後勤供應出了問題!”

那就兩人一塊貶吧,高霞寓貶為歸州(湖北秭歸)刺史,李遜貶為恩王李連的輔佐官,既然你們喪師辱國,那就一邊待著去吧。

李純走馬換將,委任河南尹鄭權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袁滋為彰義節度使,申光蔡、唐隨鄧觀察使,總部設在唐州。

從這個布局看,李純將寶押在了袁滋身上,指望著袁滋能給自己帶來驚喜。

袁滋能給李純帶來驚喜嗎?

等幾個月再看。

安靜下來,李純再度審視自己在淮西的布局。從開始用兵到現在,已經兩年過去了,聚集在淮西邊境的討伐軍人數接近九萬,然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取得根本性勝利,如此下去,國庫真的要打空了。

思來想去,李純想出了宦官監軍的老法子,用宦官代替自己到前方督陣,或許會比現在有效果。

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李純命知樞密、宦官梁守謙前往淮西慰問軍隊,慰問完也就不走了,留下來就地監軍。梁守謙並非空手而來,他攜帶了五百份空著姓名和職銜的委任狀,這些委任狀用來賞賜將來在淮西戰場立功的勇士。

九天後,李純又給淮西前線的諸位將領發了大紅包,加授李光顏等檢校中央官職,以示慰問,同時在詔書裏,李純也放出狠話,立功有賞,無功必罰!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促使眾將在淮西戰場有所作為,結果如何呢?

李純很快得到了一個驚喜:唐隨鄧節度使派人向吳元濟請求從新興柵撤圍!

李純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委任的節度使居然向叛軍卑躬屈膝,被敵軍圍困了不想著如何突圍反撲,居然去懇求對方撤圍!

貓給老鼠送禮了,錯位了吧!

李純仔細看了奏報,自從袁滋到唐州上任以後,竟然主動撤掉了偵察兵,不讓唐軍進入吳元濟的轄區內,這架勢是要與吳元濟長期和平共處下去。

接下來是否得發個聯合聲明,再頒布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呢?

李純連連叫苦,從嚴綬開始,自己不斷換將,用高霞寓換嚴綬,又用袁滋換高霞寓,一蟹不如一蟹,都提不起來。

滿朝文武中,難道就沒有一個股肱之臣?

李純回想祖父德宗一朝,文有李泌、陸贄,武有李晟、渾瑊、馬燧、李懷光等人,武將個頂個是名將,怎麼到了自己,哪個都提不起來呢?

對了,李晟不是有十五個兒子嗎?

他的兒子們是否能為朕所用呢?

李愬就這樣進入李純的視野。

李愬,名將李晟十五子之一,借父親的光步入仕途,第一個官職是太常寺協律郎,後來升遷到衛尉少卿。

李愬最早天下知名並非因為能力,而是因為至孝。

由於生母早逝,李愬由李晟的另外一個夫人晉國夫人王氏帶大,等到晉國夫人過世時,李晟考慮到李愬並非王氏親生,隻是讓李愬穿緦服以盡孝道。李愬卻不同意,號哭不止,李晟不好再說,便讓李愬改穿縗服,這樣李愬就是以親生兒子的身份向亡母王氏盡最後的孝道。

李晟病逝後,李愬與弟弟李憲在父親墓旁搭了草房住下來,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德宗皇帝不忍,下詔讓李愬回家居住,李愬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赤著腳回到父親墓旁的草房。德宗皇帝心知李愬主意已定,便默許李愬在草房內住滿了三年。

三年期滿,李愬出任太子右庶子,後來輾轉升遷到太子詹事、宮苑閑廄使。

如果生活中沒有意外,李愬一生恐怕就會如此按部就班走下去,沒有峰回路轉,也沒有跌宕起伏。

李愬四十三歲這年,正是元和十一年,這一年朝廷在淮西用兵接連失利,李純手上已經無人可用,這才想到李愬這位名將之後。

元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純下詔,太子詹事李愬出任唐隨鄧節度使。這是李純無奈之下的走馬換將,也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希望李愬這位名將之後能給自己帶來驚喜。

起用李愬,李純心裏並沒有底。雖然李愬本人擅長騎射,也是名將之後,但李愬的個人履曆表上,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曆,讓這樣一個文官到淮西前線帶兵,他能行嗎?

試試看吧!

元和十二年正月,李愬抵達唐州,一看大營的氣氛,李愬已經明白了八九分。

去年一年,先是高霞寓戰敗,接著袁滋又在新興柵被圍,接連的失利已經消磨了唐軍的士氣,指望現在這支部隊打仗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是先安撫人心。

大營中有聞訊前來迎接李愬的士兵,李愬一邊走一邊解釋道:“天子知道我懦弱,能夠忍受羞辱,因此派我來安撫你們。至於行軍打仗,那不是我的事!”

士氣低落的士兵最怕提打仗,一聽李愬是前來安撫的,心情頓時舒展很多,至於打仗,日後再說!

李愬在大營中沒有閑著,看望傷員,慰問病號,絲毫沒有節度使的架子。時間不長,大家都喜歡上了這位沒有架子的節度使。

有人提醒李愬:“你這樣的話,日後如何能做到令行禁止?”

李愬回應道:“我並非不知道這個道理。之前,袁滋想以恩惠感化叛軍,叛軍由此小看他,這會兒聽說我來了,一定會加強戒備。所以我故意展示我軍令不整的一麵,他們必定以為我懦弱可欺,進而會放鬆警惕,那時我的機會就來了!”

的確如李愬所料,淮西叛軍自從連敗高霞寓和袁滋之後,心氣變得越來越高,聽說李愬原本隻是太子詹事,心裏已經低看李愬一眼,又聽說李愬平易近人、和顏悅色,更打心眼裏看不起李愬。行軍打仗的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狠角色,如此文弱一書生能成什麼事呢?

就在淮西叛軍被李愬偽裝所迷惑時,李愬已經在心中有了一個大膽設想:奇襲蔡州!

李愬整理了兩年來淮西戰場的戰報,他發現,討伐淮西叛軍的將領在淮西戰場取得的都是零星小勝,從來沒有根本性的大勝,而且討伐部隊分屬各個戰區,雖然有將領在名義上督導,卻根本無法形成合力。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再過幾年,淮西戰場的戰火也不會熄滅,蔡州也不會被攻克。

最有效的、最致命的還是奇襲蔡州,生擒吳元濟。

名將之後,乃父遺風。

李愬給李純上了奏疏,請求增兵。李純下詔,命昭義、河中、鄜坊三戰區各撥兩千步兵騎兵到李愬帳下聽命。

元和十二年二月七日,矢誌奇襲蔡州的李愬有了一個意外之喜。

這天,李愬派人照常巡邏,沒想到這次巡邏中,唐軍與吳元濟的搜索糾察官丁士良遭遇,唐軍小分隊發動攻擊,將丁士良五花大綁帶回大營。

丁士良被俘,一下捅了馬蜂窩。過去幾年,身為吳元濟驍將的他經常進入唐軍轄區劫掠,吃過他虧的士兵不在少數,眼看丁士良落入本方陣營,將士們紛紛要求,將丁士良刳心,以解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