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喝水也有大學問(1)(2 / 2)

科學家用電子顯微鏡發現,在一定條件下,C60鑲嵌在水的二十麵體中。對於水中的氧和氫是如何與碳結合至今都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大家知道,有機體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氫,而氫是由水提供的。由此推測,正是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水與碳結合後,促使了生命大分子的生成,原始生命才由此產生。為此,人們欣喜地認為隻有揭示水與碳的結合,才能真正揭示生命之源。

3.人體各器官含水比例

人體內的水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兩者被細胞膜隔開。人體最大的蓄水庫在細胞內,細胞外的水約占機體總水量的30%。水在人體內有兩種存在形式:一部分與體內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遺傳物質——基因有機物相結合,參與這些生命物質生化活動和生理活動,稱為結合水。另一部分以遊離的形式存在,自由流動,稱為自由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許多物質都能溶解在自由水中。隨著體內代謝活動的進行,結合水與自由水可相互轉變。至今,醫學家對體內自由水的研究和認識較多,而對體內結合水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卻很少,認識也很淺。

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髒器中所含水分也不一樣,其中代謝越活躍的組織含水量越高,穩定而代謝不活躍的組織含水量低。人體各器官含水比例最高的是羊水,其次是受精卵,然後是血液。

另外,人體內含水量與人的年齡、胖瘦、性別有關。年齡越小,體內水分含量越高;同樣年齡,瘦人體內所含脂肪少,水分含量就高,反之,胖人含脂肪多,體內所含水分就低;同齡的女性體內的脂肪比男性多,含水量比男性低。

4.水是最寶貴的資源

人類對自己身體內的水認知還很少、很淺。近十幾年,人類開始從細胞水平研究人體內的水,美國霍普金斯醫院的彼得教授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因發現水在生物體細胞膜中的“水通道”而獲得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雖然目前人類對水的認知很少、很淺,但認知的轉變還是非常大的。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製地索取,轉變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從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轉變為認識到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從防止水對人類的侵害,轉變為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從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轉變為開發、利用、治理與節約、保護一起重視;從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轉變為在重視工程的同時強調科學管理;從灌溉土地轉變為澆灌作物,實施高效用水;從認為水是自然之物,轉變為認識到水是一種資源,是一種商品。

5.平衡飲食結構

在我國,目前作為居民健康飲食補養結構都不包括水。而在國外,近年許多營養專家在分析飲食補養結構時,都把水列為飲食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養包括人體營養和食品營養,人體營養是研究“需”,食品營養是研究“供”。目前,營養學界確認,人所需的營養素共有7大類、42種。飲食結構是從“供”的角度來表達人的營養素的均衡需要。

營養專家認為,中國平衡飲食的結構應保持五層為宜。其各層含義為:第一層為水(包括水量、水質),它除了是生命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還參與所有固形營養素在人體內代謝的全過程;第二層為穀類,提供人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需要;第三層為蔬菜、水果,提供維生素、纖維素需要;第四層為豆製品和肉、魚、蛋、奶及堅果類,提供人的蛋白質、氨基酸和脂肪需要,植物蛋白質和動物蛋白質應合理搭配;第五層為調味品(油、鹽、糖等)和營養強化劑,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元素、氨基酸及必需脂肪酸等,應根據不同人群需要應合理補養。

6.不要忽視水的營養及保健功能

水既然在飲食結構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對人體水的補充有合理的認識,要把水當作最重要營養物質來看待。但是,由於認識不足,目前對於水人們還有很多的認識誤區。

(1)飲食應以“飲”為先

“飲”由“食”與“欠”構成,意味著食中不能缺少水。事實上,“飲食”一詞是由“飲”與“食”構成,並且是飲為先,但現在,我們天天講的是“食”,而忽略了“飲”。

(2)“溶液”不同於“溶質”和“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