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400萬年以來喝的都是水“溶液”,不應是水“溶質”或“溶劑”。有的現代人認為水中礦物質含量越高越好,而有的人卻強調溶劑的作用,即水越純越好。然而,現在許多科學研究證明,長期飲用純淨水對人體會產生一些負麵的生理效應,因此,純淨水不是人類正常飲用的水。
(3)違背自然規律,人為地製造地球上不存在的水
人對於水的研究、開發、認知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必須尊重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否則,勢必會遭到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4)飲水僅僅是為了解渴,忽略了水的營養及保健功能
水不僅可以解渴,還是結構營養物質,是載體和介質,生物體內的氨基酸、葡萄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要共同參與生命代謝活動。
(5)隻注意了水的幹淨與安全,而忽略了水的生理作用
幹淨水、安全水、健康水是三種不同的概念。水的幹淨與安全是針對水汙染而言的,而健康是針對人體健康而言的。由此可見,幹淨水、安全水不等於健康水。
7.長期飲用退化水會使免疫力下降
水退化就是指水的結構已發生異常變化,水的結構異常變化,就會使水內在的能態降低,水分簇(團)變大,振頻與波動異常。這些變化就會引起水的功能降低,水自身功能的降低,就意味著水的自淨功能和抗汙染能力降低。對人體危害而言,水汙染的危害是直接的,而水退化的危害是緩慢的、間接的。如果說水汙染是看得見的殺手,那麼水退化則是看不見的、長期的、潛在的殺手。
奧地利環境自然科學家蕭伯格博士發現,水是吸收、儲存和傳遞自然界能量和生物信息的媒介物質。他還指出,經過有害物質汙染的水即使經過淨化處理,水中有害物質被去掉,那些有害物質的負麵信息仍將殘留在水中,這個事實已被美國一位物理專家沃爾夫崗博士實驗證明。
純淨水雖然很幹淨,解決了水汙染,但已經是“死水”,不能解決水的病態,不能將其複原為“健康水”。此外,純淨水的抗菌能力很弱,大腸杆菌的繁殖比在好水、活水中的繁殖速度要快得多。
盡管大家對水退化的概念還很陌生,但隻要細心觀察,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就可了解到水退化的危害。
對於人體而言,退化水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水,不僅不適應人體的需要,而且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長期飲用這種“病態水”,會使人的免疫功能、適應能力和細胞活力降低,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代謝疾病隱患率增加,這些疾病都屬於營養障礙代謝病。
造成水退化的原因很多,主要分為自然和人為兩類。
自然規律的作用,例如地球磁場強度的變化和降低,可以造成水退化,但這種結論目前還隻是推測。反而人為地造成水的退化,使水功能降低的現象卻處處可見,而且已被大量實驗所證明。例如當前許多水利工程的技術把流水變為“靜水”、“死水”,不流動的水抗汙染能力很弱,這種將流水變成死水的過程就是水退化的過程,是水功能降低的過程,也是水抗汙染能力降低的過程。
8.藻類毒素對水的汙染
藻類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水生生物,其形態各異,大小不同。不同的水體生長的藻類不同,例如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水生生物,有些可以在海洋中生存,有些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例如,我們常吃的海帶就屬於在海洋中生長的大型褐藻類;保健品中常見的螺旋藻,其形態與細菌相似,所以又稱為“藍細菌”。
隨著水體的營養物質和溫度的不同,淡水中藻類的種類也不同,水體的化學性質是藻類出現及其種類組成的重要因素。近二十年來,各種各樣的汙染物不斷地進入水體,造成水環境的破壞和富營養化。在亞洲,大約有54%的河流都富營養化了,而在歐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其河流的富營養化分別為53%、28%、48%和41%。當水體貧營養化時,水體中以矽藻類和金藻為主;水體的富營養化日趨嚴重,許多水體出現了“水華”的現象,致使水體感官性狀惡化,這時的水體以藍藻類和裸藻類為主;在中度營養化的水體中,以綠球藻類和隱藻類為主。此外,生活於同一水域的各藻類可以相互間產生影響,某些藻類能分泌物質抑製其他藻類的形成和發展。
藻類毒素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是很大的。比如急性毒素可使飲用此水的陸生動物中毒死亡;其慢性毒素則以微囊藻毒素為代表(MCs),可經口、皮膚或飲用水等途徑進入人體,對人體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