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好水如藥,壞水似毒(1)(2 / 3)

(1)不含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

(2)水硬度(以CaCO3計)適中(30~200mg/L);

(3)人體所需礦物質含量適中,比例適宜;

(4)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

(5)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適中(水中溶解氧≥6mg/L,二氧化碳在10~30mg/L);

(6)水分子團小(半幅寬≤100Hz);

(7)水的營養生理功能(滲透力、溶解力、代謝力、氧化還原性)較強。

研究健康水首先需要從多方麵研究,先要搞清人體細胞應喝什麼樣的水,然後還要調查自然界的好水是什麼樣的。專家近十年來對全國優質的水源地的飲用水進行了係統的調查,作了水質分析,找出了好水的共性及特征,其共性均反映在了上述的七條標準中。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及認識的不斷深化,今後對健康水的認識和理解、對健康水的研究、對健康水的標準將會作不斷的修訂、充實和完善。

4.好水出自好水源

擁有了好的水源,就擁有了健康之源。作為飲用水的直接水源有兩大類:一是天然水;二是自來水。

天然水補水的來源有三種:冰川水,地球上98%的淡水資源以冰川形式存在;海水,地球上97%的水資源以海水形式存在;地下水,自然湧出和人工掘井抽出。

由於人類的活動及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使得沒有汙染、沒有退化的天然優質水資源越來越稀缺。正因如此,對於人類飲水健康而言,水資源的選擇與評定就顯得極為重要。

好水源應符合的基本條件有:水質優良,水齡長,活性強;水源無任何汙染;當地人群的健康特點為長壽;當地具有較濃厚的文化氛圍。

水質綜合評定是科學確定水處理工藝的依據。工藝是水處理的核心技術,屬於軟技術。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隻注重硬設備購置,而忽略了工藝軟件的研究,而且國內很多企業的水處理工藝大多是一個模式,這也是很大的誤區,水處理工藝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水質分析評定而確定。優質水的活性較強,就要采用保護活性的工藝和設備;源水活性較低的,就要采用能增強活性的工藝和設備。科學的水工藝就是要保留水中的有益成分,去除水中的有害成分。

水質的綜合評定包括評定水質、水量及常年穩定性、健康性指標。作為健康水,更要重點注意健康水的指標,國際上普遍認為天然優質水源應具有低溫、低鈉、低礦化度、自然湧出的特性。

水係評定包括對補水來源、貯藏、水齡狀況等的調查。

水的特性與水中礦物質含量及當地的地質構成有直接的關係。

水源周邊的點、麵汙染源狀況及水源保護措施。優質水源首先要做到無汙染,特別是無有機物的汙染,以化學需氧量(CODmn)為例,應該控製在1mg/L以下。據我們多年對水源的考察,有很多優質水源CODmn一般為0.4~0.5mg/L。所以水源應遠離密集居民區、農作物種植區、畜牧區、工業區等。水源地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嚴格的措施。

水質好壞與植被有關,特別是具有一定藥用性的植物和天然抗蟲、抗病的植物,它們會通過根係的分泌,利用水的波動把抗蟲、抗病等自然功效的信息帶入水中。

水源地周邊人群的流行性疾病及健康調查。地區性的疾病與當地的一些水質缺陷有直接的關係,而有些地區的水源一般都比較好。

水源資源的擁有權和控製性。有很多企業由於前期對水源的擁有權不清晰或手續不齊全,造成一些法律糾紛。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宏觀、長遠的發展目標和計劃,一旦發現優質水源後,大大小小的企業便一哄而上,經常造成魚目混珠的局麵。有一點我們必須記住的是:優質礦泉水屬於稀有資源,過量的開采不利於礦泉水的可持續利用。

一般來講,沒有汙染、天然優質的水源地交通不便利,且遠離大城市,當地人口稀少、經濟落後。

5.從濁度衡量水質的好與壞

水的濁度是度量水中不同大小、比重、形狀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和微生物等微粒的光學效應的指標。

不同微粒會給飲用水帶來不同的風險,同時也會給水質檢測帶來不同的幹擾。水中的微粒大小從1mm到1cm不等,這些微粒可以分為沙微粒、植物或動物組織及其分解產生的有機物及纖維顆粒三類。

濁度是重要的水質指標和物理外觀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淨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水平的重要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製定飲用水質標準時,均將濁度列入其中,如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國城市供水行業200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水質目標》和《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範》都將濁度列入其中。

近些年來,由於飲用水中的一些項目超過健康標準而出現的水質事故時有發生,給人類健康帶來風險。

濁度作為反映水中微生物總體狀況的一項指標,應該受到更多關注。例如,在城市供水的管道中,如果使用年限長,有些水管就會出現鐵鏽。在水處理過程中,若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濁度,則可以降低水中金屬離子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