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其肉質細嫩,味美清香,營養價值很高。另外,鱸魚血中還有較多的銅元素。銅能維持神經係統的正常的功能,並參與數種物質代謝的關鍵的功能發揮。因此,銅元素缺乏的人可食用鱸魚來補充。
[食補價值]
《本草綱目》稱其“益脾胃、補肝腎”。而《嘉祜本草》則認為:“可補五髒、益筋骨、利腸胃、治水氣;對小兒百日咳、小兒消化不良亦有效。其鰓小咳化痰;肉補五髒、益肝腎和腸胃,用於對小兒消化不良及婦女水腫、胎動不安的治療。”
[食補宜忌]
鱸魚不宜和奶酪一起食用。每次100g。25.海馬:溫腎壯陽,高氣活血
海馬為近陸淺海中的小型魚類,種類較多,分布較廣。分布在我國海區的有冠海馬、棘海馬、管海馬、斑海馬、克氏海馬及日本海馬6種。養殖的種類主要是斑海馬及管海馬兩種,以斑海馬養殖為多。古稱海馬為龍落子、水馬、海駒。海馬可做名貴藥材,藥用為去皮膜及內髒的幹燥體,素有“南方人參”、“海洋人參”之稱。
刺海馬、管海馬、斑海馬、克氏海馬、日本海馬產於南海,而冠海馬則見於我國黃海、渤海灣內。雄海馬有育兒袋,能孵卵。到春天,雌海馬在雄海馬的育兒囊中產卵,經過50~60天,幼魚會從育兒囊裏出來。
海馬含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糖類、多種維生素。
[食補價值]
溫腎壯陽、調氣活血、散瘀消腫。用於治療遺尿、哮喘、腹部腫塊、疔瘡腫毒、淋巴結核、跌打損傷。主治婦女難產、老人虛弱、補血、止痛等。
26.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蟹學名中華絨贅蟹,俗稱毛蟹、螃蟹、湖蟹、大閘蟹、勝芳蟹、清水蟹。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以江蘇陽澄湖所產最著名。20世紀60年代以後產量銳減,近年實行人工移苗放流,產量有所恢複。7~9月為生產旺季。
蟹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質的補品,對滋補身體有益處。現代營養學認為,蟹油有抗結核的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複大有裨益,但一般藥用的是淡水蟹,食用的是海水蟹。
[食補價值]
味鹹,性寒。河蟹具有益陰補髓、清熱散淤、通經絡、解漆毒、續筋接骨、催產下胎和抗結核等功能,可用於跌打損傷,傷筋斷骨、淤血腫痛、漆中毒、臨產陣縮無力、胎兒遲遲不下等症。
[食補宜忌]
不能食用死蟹。因為死蟹體內含有大量細菌和分解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引起過敏性食物中毒;醉蟹或醃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應蒸熟煮透後再吃。存放過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虛寒者尤應引起注意;不宜與茶水同食,吃蟹時和吃蟹後1小時內忌飲茶水;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節,應當注意忌蟹與柿子混吃;患有傷風、發熱胃痛以及腹瀉的病人,消化道炎症或潰瘍、膽囊炎、膽結石症、肝炎活動期的人都不宜食蟹;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的人應少吃或不吃蟹黃,蟹肉也不宜多吃;體質過敏的人不宜吃蟹。
27.河蚌:聰耳明目,潤澤肌膚
河蚌,又稱美蜆、蚌殼。我國已發現河蚌有100多種,均有形成珍珠能力,但由於手術困難,人工常育珍蚌僅有4種,即三角帆蚌、褶紋冠蚌、背角無齒蚌、圓背角無齒蚌。珍珠是一種珍貴的藥物,廣泛分布於我國內陸水域,常年可采摘,資源豐富,產量高。
河蚌肉含有豐富的鈣、蛋白質、脂肪、糖類、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成分。
[食補價值]
蚌肉止渴、解熱、解毒,聰耳明目、輕身,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能治婦女勞損下血、白帶過多、痔瘺,解丹石毒。放入黃連末取汁,點眼,可治耳眼紅腫、視物不明。蚌汁用於塗痔腫。殼粉能中和胃酸,珍珠母能平肝、鎮靜、治眩暈。珍珠粉能去翳、明目、定驚癇、化痰、解毒,治各種疳痰、止痢疾及嘔吐。
[食補宜忌]
蚌肉有脾胃虛寒、腸滑便瀉者不宜食用。每次100~150g。
28.鱉:滋陰補陽,補中益氣
鱉的學名為中華鱉,又稱甲魚、元魚、腳魚、老鱉、金錢、金頭龜、團魚、水魚、王八。
全國各地均有出產,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為多。每年春秋為生產捕撈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