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鮑魚:養血開胃,安神通乳
鮑魚別名鰒魚、石決明魚、鏡麵魚、明目魚、將軍帽、耳貝、九孔螺,有雜色鮑、耳鮑、皺紋盤鮑、羊鮑等多種鮑魚。它並非魚類,也不是古人所稱的幹魚,而是屬於鰒綱科門的一種單殼貝類,以足吸附岩礁上。其貝殼名為九孔石決明。鮑魚為“海產八珍”之一。鮑魚肉質細嫩,鮮而小膩,味道可口,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類,但脂肪含量極低,且具有多種功效,是一種理想的營養保健美食。
鮑魚既是一種滋陰清熱的良藥,又是一種蛋白質含量很高的清補營養品,具有滋陰補陽的功效,吃後也不會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可多吃;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鮑靈素”,能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吃之不僅可降壓,而且能雙向調節血壓,調整腎上腺素分泌。
[食補價值]
鮑魚具有清熱滋陰、明目益精、補肝腎、養血開胃、安神通乳、止帶、行痹通絡之功效。鮑魚肉中含有“鮑靈素Ⅰ”和“鮑靈素Ⅱ”,兩者有較強的抑製癌細胞作用,對各種癌症患者,以及幹咳無痰、肺虛咳嗽、手足心熱、月經過多、白帶多、更年期綜合征患者均適宜。也用以治療骨折、扭傷、淤血不散、女子陰道流血。煮湯可治療女子貧血並利腸。同麻仁、蔥、豉一起煎煮,可以通乳汁。
[食補宜忌]
鮑魚體堅難化,脾弱者飲汁為官;一定要烹透,不能吃半生不熟的;有些人一吃鮑魚就胃痛,這是因為它的高蛋白質很難被消化吸收的緣故;痛風患者及尿酸高者不宜吃鮑魚肉,隻宜少量喝湯;感冒發燒者或陰虛喉痛的人也不宜食用。每次1個即可。
32.魚翅:滋養肌膚,延年益壽
鯊魚,在古代叫做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凶猛的動物,號稱“海中狼”。是可以食用的海洋動物之一。魚翅是鯊魚背鰭,胸鰭、尾鰭的統稱,是名貴的食品,與燕窩、熊掌齊名。而全世界隻有1/5的鯊魚能提供可食用的魚翅,因此魚翅成為了最珍貴的美味佳肴之一。魚翅在清朝時曾被列為禦膳。
魚翅含有維生素、脂肪、多種無機鹽和維生素。鯊魚的肝髒可提取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魚肝油。所含的各種脂肪酸對內痔、下肢靜脈曲張等有療效。
[食補價值]
中醫學認為,鯊魚肉有益氣滋陰、補虛壯腰、行水化痰的功效。魚翅能益氣開胃,又有預防骨骼老化,防骨刺等藥用功效。魚翅軟骨能夠防癌抗癌、滋養肌膚、延年益壽。
[食補宜忌]
一般人都可以食用,尤其適合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性疾病患者食用。水發魚翅每次50g左右。購買魚翅時應注意:魚翅要幹身,易彎曲則表示不夠硬身,不宜購買。購買即食魚翅時要小心,如果用於搓壓,假魚翅會變形成折斷,真魚翅則有彈性,會保持原狀。
33.海蜇:清熱解毒,降壓清腫
海蜇又名水母、白皮子,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形狀很像一隻白蘑菇。形如蘑菇頭的部分就是“海蜇皮”;傘蓋下麵像蘑菇柄一樣的口腔與觸須便是“海蜇頭”。海蜇皮是一層膠質物,營養價值較高;海蜇頭稍硬,營養價值與蜇皮相近。我國早在晉代就有食用海蜇的記載。
海蜇身體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含有人們飲食中所缺的碘。海蜇含有的多糖膠質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作用。
[食補價值]
《歸硯錄》中記載:“海蜇,妙藥也,宜氣化痰、消炎行食而不傷正氣。故哮喘、胸痛、脹滿、便秘、帶下等病的患者,皆可食用”。現代醫學認為,海蜇可以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主要用於多痰、哮喘、頭風、大便燥結、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症,並且有防治腫瘤的作用。
[食補宜忌]
新鮮海蜇不宜食用,因為新鮮的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隻有使新鮮海蜇脫水三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淨。海蜇忌與白糖同醃,否則不能久藏。一般人都能食用。每次40g即可。選擇時,可以將洗淨的海蜇放入口中咀嚼,若能發出脆響的“咯咯”聲,而且嚼起來有韌性,則為優質海蜇。若口嚐海蜇無韌性,不脆響則為次品。另外,良質海蜇皮整張薄厚均勻,劣質海蜇皮薄厚不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