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是我國傳統的防病強身、改善體質虛弱的自我保健的方式之一。冬季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人們常說,冬季是進補的大好季節。
1.冬補要因人而宜
一鍋補品一家人同吃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但這也是進補的一個誤區。由於每一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工作、居住環境、嗜好不同,在進補時也要有所區別。
少年兒童、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髒腑嬌嫩,不勝補藥,如濫服人參蜂王漿之類的補品,會出現早熟現象。但鑒於小兒脾胃未健,且往往飲食不知節製,以致損傷脾胃或有停食,這時的補益,應健脾胃、助消化。對於一些因稟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者,應多補益腎氣,以促進生長發育,可選用雞蛋、胡蘿卜、泥鰍等補品。
青壯年由於髒腑組織功能已臻成熟,精力充沛,無須補益,即使用補,也應以平緩少量為宜。但一些青年學生刻苦學習,廢寢忘食,可產生心脾或心腎不足,表現為多夢、健忘、食欲下降,應適當進補,當選用何首烏、蓮子、枸杞子、山藥等補品。
中年人由於體質已由盛轉衰,再加上過度疲勞,氣血往往不足,應補益氣血以調養身體。補品應選用黃芪、黨參、當歸、何首烏、八珍丸等。
人體像部機器,機器不斷地轉動,它的零部件會磨損,以至毀壞,人到老年器官也要老化,所以老年補益尤為重要,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間斷,但要注意少量常用,切忌重劑驟補,或一曝十寒。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不同,個體素質有強弱之分,素質強壯者可不用滋補藥物,而虛弱者用補;若是五髒不足的,當補五髒,氣血陰陽不足的,當補氣血陰陽。
在高溫車間工作的人很容易出汗,而出汗過多傷陰、熱度過高則傷氣,致使氣陰兩傷,當選用太子參、沙參、玉竹、黃芪等滋補藥。而在冰庫工作的人,由於寒能傷人陽氣而使陽氣不足,當選用鹿茸、紫河車、腎氣丸等。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的人,由於濕邪既傷肢體失節,又能傷脾,當選用黨參、茯苓、健脾丸、腎氣丸等。對於歌唱演員、教員,由於講話過多,常常氣陰兩傷,致使聲音嘶啞,咽喉痛,當選用百合、西洋參、麥冬、沙參、太子參等品。對於經常站立者,由於“久立傷骨,損於腎”,常可出現下肢靜脈曲張、腰背酸痛等症,當選用一些補腎、活血之類的藥物,如補腎強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潛丸等。對於用腦過多、損傷心脾者,可選用健腦補腎丸、補腦丸等中成藥;對於勞動強度過大者,可選用滋補大力丸、益腎糖漿等中成藥。
2.胖人該怎樣冬補
吃脂肪太少也會引起肥胖,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幾乎是難以置信的。人們為了減掉身上多餘的脂肪,寄希望於不含脂肪的食物。他們烹調食物不用天然脂肪,而用脂肪代用品。美國統計數字表明,這種做法不但不能減肥,反而會使人更加肥胖。現在的美國人有22%吃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的食物,但仍有34%的美國人過胖,而10年前過胖的人隻有26%。營養學家認為,熱量高的脂肪被熱量大大減少的物質所取代,身體就會缺少通常的熱量,大腦會更快地發出饑餓信號,這樣使人產生一種心理作用:經常吃含熱量少的食物的人,會認為多吃點沒關係,最後常常吃得比平時多。這就是說,吃脂肪太少會使人發胖。
有的人特別是年輕女性,為了追求體型美,把一日三餐減為兩餐,甚至一餐,認為吃得少,一定會使自己的肥胖煙消雲散。其實,結果也往往適得其反。正常人進餐量、進餐次數、進餐時間都是相對穩定的,這是由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活規律,已經逐漸養成的飲食習慣。而一些人不吃早餐,正是違背了這個規律。人的胃腸功能受神經係統的支配,白天,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夜晚,副交感神經占優勢,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強,胰島素分泌較多。如果人不吃早飯,那麼晚飯必然很多,過多的晚飯被胃、腸消化吸收,加之人體活動減弱,易促使皮下脂肪合成並加以貯存,以致更容易發胖。
人們傳統的認識是營養過剩引起肥胖,但營養學家經過研究和實踐證明,營養缺乏也會引起肥胖。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還需要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等。人體肥胖並不是單一的營養積累,很大程度是因為飲食中缺乏使脂肪變為能量的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素以維生素B2、維生素B6和煙酸最為重要。
肥胖人的冬季進補,宜選用益氣健脾、順氣化痰之品,適當地補充維生素B2、維生素B6、煙酸,促使體內的脂肪變為能量。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牛、羊、豬肝、蛋類、豆類、綠葉蔬菜及蘑菇、奶類等;富含維生素B6的補品有核桃仁、紫菜、蛋類、魚類、豆類等;而含有較豐富煙酸的是芝麻、花生、豆製品、奶類、蠶豆、小米、動物肝髒、瘦肉等。肥胖人的食補應從上麵所說的三項內容選擇食品,而藥補則宜選用白茯苓粥、啟脾丸和六君子湯等。白茯苓粥是用白茯苓和大米共同熬製而鹹的,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抗老延年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缺乏、小便不利、心虛夢泄、白濁等症,也可用於健康的肥胖症患者;啟脾丸是用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陳皮、山楂、甘草、澤瀉等九種藥材製成的大粒蜜丸,有益氣健脾、消食止瀉、抗老延年的作用,適用於脾虛乏力、麵色萎黃、胃滯不消、大便稀爛、腹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