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最早的臉,秦俑的大多臉上是有胡須的,少數無胡須。一般的胡須形狀有下垂形、八字形、平直形、下彎形、上翹形等五種。而大多數都在下嘴唇留有一撮小須,有舌形、毛筆尖形、豆粒形。有的上嘴唇胡須末稍上翹,兩腮有絡腮胡須;有的上嘴唇留八字形胡須,在下巴頦上留並列的三撮小須,可能代表少數兄弟民族。年輕的多留短八字形、平直形,年齡較大的多留下垂形。麵貌強悍的多留上翹形,胡須絲有稀、疏、茂密、粗硬等類型,是與不同年齡和麵部表情相一致的。
秦俑的眉骨眉毛本來是平和圓潤的,誇張提煉後,把眉頭骨塑得有棱有角,加上了眉毛的厚度,遠看則麵目明快。其胡子多是飛起來、立起來、卷起來的,發飾也波浪起伏,有蓬鬆的質感。秦俑發形有螺旋紋式、篦紋式、波浪式,發辮盤結法有三股、六股發辮,有十字形、丁字形、卜字形等。
從解剖學分析,秦俑形體比例基本適宜,與民間畫師所說的“行七坐五盤三半”、“一肩挑三頭,懷揣兩個臉”、“橫五眼,豎三庭”、“一個巴掌半個臉”、“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的比例基本相符。眼角內低外高,上眼皮掩下眼皮,眼珠包在眼皮中間。又如眼角的上挑、下搭、集中、開展,就能成為杏眼、猴眼、醉眼、丹鳳眼等。眉的粗細走向的不同,也會構成柳葉、臥蠶、劍眉、八字眉等不同的類型。至於鼻、嘴、唇、耳,也同樣如此。
在個別俑的局部造型上,也有因過分誇張而雕塑失實的地方。比如,有的俑外眼角比內眼角高1、7厘米,眼眶幾乎要豎起來;又如,有的俑眼眉彎成人字形,這種相貌在現實生活中是極少見的。
秦俑的標準化與麵目表情的不同美感
秦代,是我國古代標準化發展史上的開創階段。
創立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廢除分封製,代為郡縣製,郡、縣、鄉、亭、裏、什、伍,一個金字塔式的封建統治網,就這樣形成了。統一文字,“書同文”,用小篆做為標準文字,隸書為日用文字。統一法律,以秦律為基礎,製定通行法律。統一貨幣,以黃金為上幣,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統一度量衡,以維護統治的經濟措施。統一水陸交通,“車同軌”,修建秦直道,開鑿靈渠。統一國土,在將凶奴抗擊至陰山以北後,修築萬裏長城,並征服百越,疆土擴展到南海。
從這一點上說,秦俑,也同樣為中國男子形象的標準化提供了傳承後世的依據。
秦俑的設計當是遵照始皇的旨意,由李斯等大臣主持的。製作者是一批富有實踐經驗的陶工,有的來源於中央官署製陶作坊,有的來源於地方。秦俑是數百人乃至千人的集體創作,水平參差,有的作品技藝較高,有的則較幼稚。在整體上是成熟的,尤其是俑頭和陶馬的雕塑最精,則出於高手。
陶俑的製作,均為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整體陶俑沒有模製跡象,當為一個個地雕塑而成。頭部在兩耳之間有一道粘接縫,開始製作時先捏成兩個瓢形,粘接成初胎。頭部和軀幹的胎壁分內外兩層,內胎外有繩紋或手指紋。二次複泥後,再往細泥上雕塑出俑的嘴、鼻、眼、衣紋等細部。耳、胡須、甲釘、聯甲線等,是另作粘接的。
俑的發髻,是用刀刻成的細細的發絲,幾乎與真人的毛發一樣逼真。發式大致分三種:一是將額前的長發從中間分開,各拉向兩邊與兩鬢長發相交成兩條辮子,將後腦長發分成三股編一條辮子,再將三條辮子在頭發相交處用發扣紮住,全束於頭頂右側作成綰髻。二是將長發在腦後分成六股,編成板形發辮上折帖於腦後,頭頂壓有小冠,細帶結於頦下。三是無髻俑,在後腦板形發辮上打一X形繩結。
陶俑身上原有顏色鮮豔的彩繪,顏色是礦物質,加有膠汁,有綠、朱紅、紫、藍、中黃、褚、黑白等色。麵部均為粉紅色,白眼黑珠,眉、發、須為黑色。
秦俑中也有麵形完全相同的俑,是用一種範模製的。在一號俑坑,有55件俑都分別有麵形相同的。但既是相同麵形俑,也存在部分差異。有的頭上挽髻,有的戴冠;有的臉形稍胖,有的較清瘦;有的留這樣的胡須,有的留那樣的胡須;有的額上有皺紋,有的無。加上服飾不同,盡管是同一種範模製作出來的相同麵形,給人乍看起來好象各不相同。
秦俑的麵部表情,絕大多數是威武、莊重的,仔細觀察也可分出喜、怒、哀、樂等。比如目字形臉,眼裂小,外眼角高於內眼角,鼻梁高,鼻背呈直形,鼻翼中等寬,麵頰處稍胖,下頜前突,留胡須,神態莊重,像個年長有智的軍官。同樣是目字形臉,因頭小,眼裂小,下巴頦短,鼻梁高,鼻背直,留胡須,神態自然,麵貌窮氣。比如甲字形臉,眼裂大小適中,眉形彎長,額部豐滿,下巴頦很圓,顴骨向前微突,麵頰稍向內收,唇較厚,留胡須,麵貌年輕、俊俏,神態自然、生動,實足美男子像。
還有蛋形臉,橫眉立眼,眼裂大,鼻背長,下巴頦短,麵皮細潤,留胡須,頭稍低,從相貌看,智力高、聰明、英武。用字形臉,眉、眼斜豎,眉細、眼小,鼻梁低,鼻準朝下伸出像鸚嘴形,留胡須,上唇胡稍尖,在嘴角處前翹,麵孔滑稽、生動,好象戲劇舞台上的醜角演員。田字臉,內外眼角在同一水平麵上,眼球圓突,眼眉頭彎成孤形,鼻梁較高,鼻翼寬,上嘴唇厚,留長八字胡,看來性格蠻橫,暴躁,為赳赳武夫。還有申字形臉,眼眶似三角形,眼球突圓,額高而後極傾斜,顴骨處寬,鼻子像蒜頭形,嘴處凹,上唇厚,下巴頦略下尖,留胡須,從神態看,年老,但意誌很堅強。
其臉麵輪廓、五官特征和表情,顯示出不同的美感。
秦俑開創的中國俑文化即“模特兒”文化
所謂俑,就是偶人。
從西方來的“模特兒”一詞,有人造物質材料的模特兒,也有相對於死模特兒的活模特兒,那就是T型舞台上的人。一群俊男靚女,帥哥美女。
以陶的材料製作的秦俑,是象征生人的。
姿態各異的俑,在陪葬品中不同於器具和動物,它們被賦予了極特殊的使命,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在奴隸製時代,奴隸是奴隸主的財富的重要部分,奴隸主死後,也要把他們的財富的一部分包括奴隸帶入墳墓。到了秦始皇,已經不是奴隸製時代了,便代之以模似人形的俑,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曆史上較早的俑,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墓葬中就出現過。中原通常用陶俑,南方的楚墓多用木俑。陶俑的使用已有兩千年的曆史,用泥水調和,塑製成形,再經火焙燒,製作簡單,成本也低,又不易變形而被普遍使用。它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卻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漢承秦製,在俑的製作風格上,也是既繼承又有所創新的。漢俑不如秦俑高大,麵目特征為細眉細目,形體線條趨於柔和。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陶俑,高60厘米左右,均為男性,裸體,有陽物、肝臍、孔竅。從俑身上的銅帶鉤和麻織物殘留看,裸體俑原來是穿有衣服的。
到了唐俑,製作之精,品類之眾,題材之廣,造型之美,都超越前朝,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女俑的形象,比男俑更精美華麗,牽馬牽駱駝俑則多是胡人形象。同時,出現了黃、褐、綠三彩俑,不褪色,富有藝術的表現力。
但秦俑一直到現在,對於懂得藝術語言的一切人來說,它所製定的中國男人標準化的審美形象,仍然是嶄新的。它不是俑文化的童年,而是在一開始,就為漢唐後世提供了可以繼承光大的藝術遺產。
在中國男人最早的審美形象中,秦俑是有草創的標本價值的。在其最樸素也是最宏闊的構造中,帶有生氣和動態,具有那個特定時代完美的秩序和迷人、和諧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