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人的麵相到傳統的陽剛性格
秦始皇長的什麼樣子,不知道。也許,和秦俑中最英武的大將軍差不多。秦始皇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為秦朝的專製統治製造神學依據。得水德,水色黑,所以秦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水主陰,陰又代表刑殺,於是依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直到現在,在關中農村,黑棉襖、黑布鞋,在衣著上的尚黑風俗,仍舊隨處可見。
秦孝公之子惠文王長有什麼樣子,也許象秦始皇。他為太子時,犯了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麵上刺字)其師以辱之。孝公一死,就將商鞅車裂。但並未廢除商鞅之法,不斷向外擴張。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長的什麼樣子,也許與秦始皇相似。武王尚武好勇,與力士比賽舉鼎,力不能勝,鼎墜,砸斷脛骨而死,年方二十三歲。
由此可見,秦人有質樸、坦誠、豁達、耿直的性格,也有生蹭冷倔,所謂的關中冷娃,所謂的狠透鐵,所謂的二杆子,曆經漢唐雄風的沐浴,儒雅之氣不盛,恐怕與遠祖的脾氣有關。
孟薑女的丈夫也一定是一個英俊強悍的男子,也許可以在眾秦俑中尋到酷似他的麵孔。孟薑女祠,在今天的銅川老城。更親近的是,孟薑女的出生地孟家原村,與我祖輩世居的黃堡鎮南凹裏僅一道溝之隔。我姓和,和姓雖不算眾,軒轅黃帝時就有和氏的記載,史冊中也不乏文武之才。今陝、晉、冀、魯諸省分布有和姓,雲南麗江納西族也多為和姓。秦漢時,和氏為渭北羌族,俗話說的放羊的人。周族的先母姓薑,是羌族,生了後稷。元代有過一次移民,老家人都說先人是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遷來的,這話也隻能信一半。作為傳說中的孟薑女故裏的鄰居,總是有一些親近感的。我甚至於可以想像,孟薑女也許是我的或遠或近的親戚,我若是生活於秦朝,我或者叫她姑叫她姨,她或者叫我表叔表哥呢!
陝西的傳統戲曲叫秦腔。秦人之腔,男人的吼聲。其特點是高亢軒昂,激烈悲壯,羊肉泡一樣結實可口,在陝西以至甘肅及西北地區愛好者甚眾。在渭北老家的鄉野裏,你會突然被一兩聲秦腔所震撼:“老了老了實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寶釧”。這句戲詞出處《寒窯》,說的是王寶釧的愛情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秦腔,除戲曲名稱外,還有一層意思,也就是方言,自地話。老陝的普通話很難說得標準,誰說普通話,就說你說的是醋溜京腔。秦人會說,在秦朝那陣,陝西話是國語,到了漢唐,長安是首都,陝西話當然是普通話了。有這種意識,是說不好普通話的。
如此的倚老賣老,比如城牆底下的老戶人後代的男人們,成天賣排自個兒的前朝古代的先人,是如何地闊綽,可自個兒隻能蹲在自家破舊房門前,端一個耀州大老碗,喋一碗麵,再能就一碟花生米,再呷兩口燒酒,就算神仙過的日子了。仰頭看看滿城的摩天大廈,又常是生出許多活得不如人的淒惶來。
有一首當代民謠說道:“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喋一碗燃麵喜氣洋洋,吃飯沒辣子嗶嗶嚷嚷。”這簡直是對秦人秦風的生動畫像。
從秦俑演繹過來的當代秦人,中國男人的形象、品格和精神,又該是什麼樣子呢?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上帝,隻有祖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陝西人,秦人,是熱愛家鄉的人,是守候家園的人。
陝西省的地圖,怎麼就化為一個秦跪射俑的圖騰,讓人記住秦人漫長漫長的曆史的源頭。秦人,過了兩千年,還是雄性十足,本性難移。秦俑的血,仍在生命中流淌。
回歸秦俑,當今中國男人形象的基點
秦俑產生的時代,是新興地主階級剛剛登上曆史舞台不久。“它們是生氣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進者,是真老虎。”秦俑恢宏的氣勢和勇猛的氣質,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反映。
秦俑藝術繼承和發展了前代藝術的寫實手法和明快樸素之風,排斥了奴隸主統治者禮器所采用的刻板僵化形式,以及奴隸主貴族的瑣屑浮華、繁文縟飾的藝術趣味,超越了戰國進步藝術的成就。從而,也影響了之後的漢唐雕塑。比如漢武帝茂陵的石刻圓雕,那恢宏的魄力,是在秦俑的經驗中開創了新境界。
從西漢開始,外來經濟文化不斷輸入中國。“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板、胡空候、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到了唐代,“長安胡化極盛一時”,洛陽也是“家家學胡樂”。麵部化妝,從漢唐時就傅粉畫眉,當時不僅女子,男子也有傅粉的。但“華風”並沒有被化掉,而是把外來東西吸收消化了。
中國的雕塑藝術,在秦代就確立了中國的民族氣派。所以在漢以後,佛教藝術等外來文化進入中國時,才能有選擇地吸收某些雕塑藝術技巧,並把它溶化在中國雕塑藝術之中。而中國男人審美形象的根基,也早在秦俑中奠定了。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許多女性對爹媽給自己的這張臉不大滿意了,便借助手術刀,在眼、眉、額、鼻、嘴、唇、下巴頦等部位大動幹戈,修飾顏麵。眉要秀,眼要大,要有雙眼皮,鼻梁要挺,唇線要明顯,下巴頦要圓潤。一些男性,也打破中國文化傳統,受外來時尚的影響,在臉上開始進行大做文章。所謂的整容術,無非也是改善五官之間的結構,科學地分析並修改本來的麵目,讓它更符合人們對於漂亮、英俊的習慣性審美標準,或者說距這種審美標準更接近一點。
在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中,崇拜英雄是對陽剛之美的向往。由於時代的變化,又產生審美的反動,或者叫顛覆,出現了弱化陽剛之氣的趨向,陰柔之風興起。加上男女的社會平等化的進程,女性地位的逐漸提升,一些人對所謂中性化的審美給予關注。在一個仍然是男權社會的環境裏,男人更多的是對女人的欣賞,女人為得到男人的欣賞,一般則是投其所好,男人眼中的標準便漸成真理。而個別男人反過來欣賞女人所擁有的被欣賞的性別,逐漸與女性化接近。不是英雄的時代過去了,奶油小生的時代來到了,在永遠有一個男女有別的世界裏,對於在審美標準上男與女之間的空間遊移,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在一般的概念中,男人是有胡須的。胡須象頭發一樣,它是人的麵孔的一部分。它本來就有不同形狀的根,自然地生長出來,隻是在剃與不剃、留與不留,蓄怎樣的胡須樣式上,裝飾並改變著人臉的形態。現在,中國大多數人男人的胡須是愈來愈少了起來,一般是很少蓄留的,總是長了就剃,所以剃須刀和剃須泡沫業的生意大為興旺。而在現代城市裏,留胡須的男人大多是一些追求個性的人,他們大多是一些藝術、娛樂、文化消費圈等的從業者和愛好者。有的是職業的需要,有的是不情願淹沒在大眾化的潮水之中。城市之外,尤其是鄉野之風遺存的地方,傳統的胡須還經久地保留在男人的臉上。它是長者的標誌,是一利尊嚴的象征。
中國男人的臉的類型是多樣的,那麼它的美也是豐富多彩的。如今,我們所讀到的中國男模的臉,傳媒廣告中俊男的臉,流行風中對男孩形象的欣賞標準,在外來海風的拂摸下,已經悄悄地發生了突變。一個顯著的傾向,是已經少有東方民族文化審美的魅力了。在日常生活裏,什麼樣的男孩美貌,什麼樣子是帥,什麼樣子是俊,什麼樣子是所謂酷斃,也多是隨波逐流,邯鄲學步。於是,男人少了陽剛,多了陰柔,慢慢地雌化或中性化,男不男女不女的,便可以確認為一種先鋒、時尚、前衛於目下中國男人的審美標準。中國男人形象之美,在人們的時尚和審美意識中,是一種追求過程中的求新求變,也同時是處在一種盲目、猶豫、徘徊的狀態。
回歸秦俑,當今中國男人形象的基點,或者說是驛站。我們從這裏找到了最早的規範和標準的源頭,然後向前走,去發展,去創新,去英俊,去美。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