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陝北油氣田—上帝給貧瘠的補償(1 / 3)

陝北的天然氣資源,直接關係到北京的藍天和溫暖。本文作者和穀,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著陝北油氣的開發狀況。文中,對上帝賜予這片貧瘠黃土的地下黑金,他充滿了自豪,充滿了感恩。然而,這些黑金可能開掘殆盡,黃土即將千瘡百孔的未來,又讓他發自肺腑地擔憂……(《中國國家地理》編者)

“榆林人有錢啊,一碗米皮能比在漢中多賣兩塊錢。”

2006年10月,從西安前往陝北榆林采訪,每天5個航班竟然機票緊張。改乘安康至神木的火車,臥鋪也滿員了。不得已走進硬座車廂,鄰座一個30多歲的女人,正踮著腳尖把一捆嶄新的竹篾蒸籠舉上行李架。她那利索的樣,,引起了我的注意。攀談中,得知女人來自漢中,計劃隻身到榆林城邊上一個小鎮開米皮店。

列車徐徐向北。“真荒啊。但是老人要治病,孩子要上學。家鄉再好,也隻能種地。不像這邊有石油,有天然氣。”一路上,這個女人都在歎息窗外風景之荒涼,“光是種地還不得窮死,怎麼著我也得出來賺錢哪。”

我也時時望著窗外,看沿途星羅棋布的油井。那矗立在黃土包上的磕頭機,雞搗米似地上下運動著,笨拙而堅定。

榆林的雙重身份:革命老區和能源新都

陝北,通常指延安至榆林一帶,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其中塞上榆林,即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曆史也如黃土般積澱深厚。

榆林一帶曾有膾炙人口的民謠: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米脂出過美女貂嬋,綏德是英雄呂布的故鄉,清澗城建築的屋頂和室內的家具全都由石板搭成,瓦窯堡就是現在的子長縣,曾以優質的煤炭聞名。1989年後,隨著靖邊、榆林相繼探出大氣田,加之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神(木)府(穀)煤礦建成,民謠都跟著改了,後半句變成了“榆靖的氣田神府的炭”。

榆靖的氣田正是我這次關注的焦點之一。氣田,通常即天然氣田。天然氣是一種儲存於地下岩石孔隙空洞中的可燃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以熱值計,每1100立方米的天然氣約相當於1噸原油或2噸煤炭。鑽井開采出的天然氣被淨化之後,可經管線輸送到目的地點。

行前查閱的資料表明,陝北的天然氣資源極其豐富,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天然氣最早的地方之一。《漢書?地理誌》中載,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鴻門在今天的神木縣西南,“火井”即天然氣苗。

靖邊縣城東麵不遠的高速公路旁邊,有一口被石油界稱為“發現井”的著名氣井“陝參一號”。1989年,佛在地層裏憋了幾萬年的天然氣就是從這口井長嘯而出。後來有數篇文章回憶當時的場景,“試氣的石油工人拿一根長長的竹竿,竿頭綁著蘸了點油的棉紗,點著火之後伸向噴氣口,轟地一聲,半邊天空似乎都被點著了”。

“陝參一井”發現的就是著名的靖邊氣田,現其已探明可采儲量達到了2673億立方米。隨後,在榆林、橫山、綏德、米脂、佳縣、子洲一帶共計10萬平方公裏的地層中,也陸續探出了天然氣,對此,石油工人戲稱為“氣不打一處來”。

榆林不僅僅有油氣。據調查,這個地區有包括油氣、煤、鈾礦在內的8大類48種礦產,粗略估計,每平方公裏土地即擁有10億元的地下財富,其可開發、開采價值高達41萬億元。

多年前,我曾和作家路遙在榆林住過一段日子。那時的榆林城炭垛成牆,煙囪林立,到了冬天北風攜來煤灰,鼻孔從來都是黑乎乎的。記憶中最美的景象不過是老街老巷,青磚鋪路,以及麵若桃花的邊城女子。

今天的榆林城更像個暴發戶。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燈火輝煌,靚女俊男演繹著時尚,豪宅前麵停泊著奔馳。一切都是嶄新的、擴張的。進城前就看見一個似曾相識的小村莊,高大的推土機正在平整沙梁,土房子被推倒,待命的建築材料在旁邊堆成了小山,工地之外不過5米的公路上,大型的運輸車輛和豪華轎車擁擠不堪,一派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

我乘車前往長慶油田第二采氣廠,又去了位於榆陽區芹河鄉幾十公裏外的“榆9”采氣站考察。沿途是一望無際、綿延起伏的沙梁,而柏油路一直伸向了毛烏素沙漠的深處。

沙海中那一處處人工綠洲就是采氣站了。有圍牆的白房子,閃銀光的輸氣管道,燃燒著尾氣的火炬,幾個著紅色工裝的年輕男女,正在嚴謹地工作著,寂寞地守候著。他們要在這沙漠深處工作14天,才能輪休14天,回到幾百公裏外的銀川、延安、西安的家,去會親愛的人,去和家人團聚,贍養老人,管教孩子。

陪我下井站采訪的小馬,是個回族女子,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係。在這枯燥的沙海中工作,她非常喜歡井站周圍那一兩戶人家,“有雞鳴狗叫,有炊煙嫋嫋,相互即使少有來往,也是個安慰啊。”由此,我想起了作家張賢亮的沙漠影視基地。當初張賢亮號稱“出賣荒涼”,為了招商引資,歡迎遊客到沙漠裏去“汙染”,是對環境學家過分擔憂的反諷。在這裏,沙漠中也是因為有了一個個間隔十多公裏的采氣站,才有了生氣。

小馬介紹了天然氣的開采過程。原來,就是靠一個個采氣井從荒漠的地層深處汲取、汲取,一縷縷、一股股的氣體便像小溪一樣,通過蛛網般的管道彙成了巨大的洪流,再集中到“淨化站”,經過脫硫、脫水,最後才能向遙遠的大都市輸送溫暖。

鄂爾多斯盆地:地理中心和寶藏中心

黃河在中遊拐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衝破晉陝峽穀東流而去,把陝北這片廣袤的黃土高坡甩在了身後。這裏隻有大風從坡上刮過,是遊牧到農耕的過渡帶,植被稀少,生存環境惡劣。然而,當地人告訴我,老天爺是公平的,一個自然環境表麵如此貧瘠的地方,“內心”深處卻埋藏著巨大的財富!

從地理位置看,陝北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心。鄂爾多斯盆地,也稱鄂爾多斯地台或斷塊,位於秦嶺以北、陰山以南,東達呂梁山,西至賀蘭山,總麵積約40萬平方公裏,其中近17萬平方公裏的核心地帶就是陝北。整個盆地屬於一個長期沉降的穩定地質單元,蘊藏豐富。

今天,這個聚寶盆的麵紗已揭開了神秘的一角。在這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互相疊置形成了“多層樓”的分布模式,而且盆地北部和中部富含氣,南部和中部則富含油。這裏的石油品質良好,目前儲量超過億噸的大型油田已有安塞油田和靖安油田,超過5千萬噸的還有馬嶺和延長;靖邊、榆林、米脂、烏審旗、蘇裏格等氣田在近20年間迅速探明,使這個盆地可能成為繼四川盆地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天然氣工業基地。從這種分布格局還可看出,陝北也是整個盆地的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