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從來就是一座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城市。如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引以自豪的是唐詩一樣美好的曆史的記憶,值得驕傲的則是日新月異的現實的風景。然而,當我們的視線投向西安古城外的東北角,進入這一片叫作道北的地方時,便有了一種獨特的感受,一種別樣的心情。
道北,從七十年前的某一天開始,這個地名便有了它特殊的意義。西安人把這兒叫道北,鐵道以北。這裏的老百姓說,七十年前河南人遭了大水災,沿鐵路逃荒到這兒,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在李唐王朝曾經繁華的曆史煙雲之下,散落下無數零零落落的村莊和居民社區,同時也散落著和世世代代西安居民不一樣口音的人。這兒過去是皇上辦公的地方,多年來成了西安落後的一角,現在政府拆遷改造工程已經開工,要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大明宮遺址公園。
從遙遠的千年大夢到百年滄桑,對於道北這塊地方來說,七十年便相當於一個人的一生一世。道北人,他們是怎樣共同守護著一處驚世駭俗的人類古代文明遺址的呢?
千年舊夢
周秦時代,恐怕連秦始皇也未曾料到他轄下的一個小小的長安鄉,到漢高祖劉邦手裏易為都城長安。王莽政權短命,把長安改成了常安。隋文帝嫌長安城狹小,在龍首原以南另建新都大興城。唐高祖複為長安,但唐長安已非漢長安,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最後達到了同代世界城市宏大輝煌之峰巔。
大明宮,是李世民為孝順父親李淵在外郭城北的禁苑中建造的夏宮。至唐末二百年間,這裏一直是皇帝居住和發號施令的地方。大明宮始建於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再建於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又經玄宗等後世添建逐步形成。大明宮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在此朝寢的皇帝有二十多位,大明宮的建造,使唐朝統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大一統帝國的氣度與風範。唐末毀於戰火,淪為廢墟。
唐朝滅亡後,人類文明的結晶,世界都市之巔峰的長安城成了一座廢城,連同大明宮的棟梁之材,也順著渭水飄搖而下。曆史不再青睞於這裏,政治中心隨之東移。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美人如花隔雲端。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明城牆的修複,其規模僅為唐長安城的七分之一。到了清代,西安的道北則是一片凋敝的荒野。近代社會東部沿海城市,較早地受到了歐風西雨的洗禮,而西安作為內陸城市,仍然受傳統觀念支配,整個城市衰敗落後。
一位老者告訴說,明末清初,我們祖上從郭家灘到這郭上村,有三百多年吧。我記得沒修鐵道以前,站在這兒一說話,火車站那塊地方都能聽見,沒有個啥啥,都是野地荒地,墳。
另一位老奶奶說,我就在這個地方,土牆挖個門門,那邊也是麥地,再過去有個大門,是童家巷的地。有一天早晨,我爸從土門門出去以後,外頭有個大石滾,就是碾麥的碌碡,碌碡上坐了個啥?坐了個狼!記得自強路這一帶,過來新疆的駱駝隊,駱駝脖子上有個大鈴,一走一咣當一咣當。
鐵路與紗廠
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紛紛以貸款形式,爭奪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力。工業化初始,鐵路修到了中國。從一九零五年開始,陝西巡撫曹鴻勳奏請清政府,修建潼關至西安的鐵路。四年後批準設立公司,商辦奏準。民國元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朱啟鈐與比利時鐵路電力公司代表陶普施,在北京簽訂隴秦豫海鐵路借款合同,修築甘肅至海州(今連雲港)鐵路,故名隴海鐵路。
隴海鐵路是一個中國的東西大幹線,1935年修到了西安,次年修到了寶雞。參加修路的是二七大罷工失敗後鐵路上的河南人、湖北人和福建人,整個從鄭州遷移到了西安。
一位老火車司機說,我父親是從洛陽調到西安機務段的,我那個時候四歲,就跟著父親坐火車過來了。
另一位老者說,我的父親原先是在鄭州一個紗廠裏當童工,隨著修鐵路到西安搞了鐵路。先在周邊像蔡家坡、銅川、耀縣鐵路上,後定居到西安。這才有了我,所以起的名字叫“長武”,代表了我就是生在長安,祖籍在武陟。
由於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軍閥戰爭影響,隴海鐵路工程曆時二十二年之久,修通長一百三十一點八公裏的潼關至西安段。1935年6月,隴海鐵路長安機務段在道北篤臣巷建立。當年旅客發送量一百八十九萬人次。當時的行李分為包裹類、牲畜車轎類、金銀證券類和靈柩類,其貨運流向,東運主要是棉花、糧食、煤炭和瓷器,到達貨物多是從上海、天津等地運來的棉布、食鹽、糖、煤油、鐵器和染料。
隴海鐵路帶著近代政治經濟和文化因子,順著這條東西大動脈向古都西安延伸。一條鋼鐵巨龍,盤伏在廢棄了的唐朝帝宮的腳下,由此為道北設下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注腳。也就在這個時候,這片荒蕪的西安城北地帶,才因為鐵路的向西延伸開始了它的近現代工業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