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南泥灣小劄(3 / 3)

我讀到了南泥灣尋求合作的網上信息,說是作為延安至黃河壺口的旅遊路線,計劃大量栽植觀光、觀果、觀葉樹種,把南泥灣建成集休閑、度假、避暑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而在我過客的眼前,這塊紅色土地上的綠色,已顯出了一抹秋天的豔麗與斑斕。車子時而貼著蔥綠的山原滑翔,時而在蒼茫的林濤中穿行,雲飛鳥鳴,幽穀響泉,真讓人心曠神怡,如入人間天堂。這綠色,感覺象宣紙上的水墨似的,從眼前洇潤開去,漸漸覆蓋著黃河岸邊雄渾的高原與千山萬壑。

大地能源

南泥灣的地上有過紅色的記憶,有了今天綠色的景觀,誰會想到它的地下也貯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大地的血脈中流淌著生命的火焰。

我在這裏看見了路旁的石油樹,磕頭機像老母雞啄小米一樣,從大地深處吸吮著光明的乳汁。一條條液化氣皮管,藤蔓似地繞過田埂、河道和樹杈,從井口伸向炊煙嫋嫋的窯畔和屋頂。有地下輸油管道在潛行,也有油罐車在疾馳。這是寂靜山林和恬淡鄉野的一筆城市工業的色彩,似乎讓南泥灣成了同時擁有著原生態、遊牧、農耕和現代物質文明的平台。

我知道,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長,延安是民族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從1905年清朝政府創辦延長石油官廠起,已有百年曆史。日本人,美國人,蘇聯專家,都曾在這裏開掘過夢想,一代又一代中國石油人,都在這裏展現過雄才大略。它是解放前革命根據地惟一的油田,給毛澤東的油燈和轎車加過油,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過貢獻,被譽為“功臣油礦”。但延安石油開發真正形成規模,還是近十年的事。

有關地質資料顯示,“南泥灣油田具有良好的源岩層,儲層以次生溶孔為主,具小孔、細喉、低滲的特征,蓋層條件良好,圈閉多與岩性有關,均定型於晚三疊紀。”南泥灣鑽采公司,正是靠發揚當年三五九旅搞大生產的精神起家的。當初創業時,山峁下的南泥灣鑽采公司隻有七孔窯洞,沒有辦公桌,食堂是個油毛氈棚子。他們邊勘探邊開發,初步確定了九塊油氣富集區,探明控製儲量四千五百萬噸,油田麵積達三百平方公裏,地質儲量八千萬噸,豐富的儲量為油田的快速、有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9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南泥灣鑽采公司富8井,看到新建設的油礦,望著汩汩流出的原油,他高興地說:“看來這油比大慶的油還清呀!”並指示國務院扶貧辦為其解決扶持資金七百萬元。據報載,南泥灣鑽采公司曾經突破原油產量五十萬噸,銷售收入近七億元,稅利三億多元的曆史最高紀錄,被譽為“新時期三五九旅”。

石油,成了南泥灣人的寶貝。作為延安的主導產業,重組後的石油企業稅收維持現行體製不變,按屬地繳納,地方政府同時作為出資人享有取得收益的權利。南泥灣鑽采公司仍將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延安人的每一元收入中就有八毛六分來自石油企業和相關產業。因為有石油企業支撐,世世代代靠土地養活的二百萬延安人才過上小康日子,秀美山川才得以繪出宏偉的藍圖。

發展不忘幫扶,這是南泥灣鑽采公司對南泥灣精神新的闡釋。油田在發展的同時,把扶貧幫困寫進了工作日程。每到一處,總要把路延伸到村戶,把電送給村民,對學校校舍也重新修繕,竭盡全力捐資建校。到了春播期間,把化肥無償送到貧困戶手裏。林區群眾以前是砍樹為薪,油田無償地在機井口焊接了氣口,讓村民把石油中攜帶的天然氣用輸氣管引到自家,解決了農民燃料、照明和取暖問題,既節省了資源,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南泥灣人對遊客自信地說,假如五年後再來,這裏將建成為一個畜牧強鎮、旅遊名鎮、經濟富鎮。

南泥灣,是一首歌,是圖畫,是火炬的詩篇。

南泥灣的歌是青春不老的,圖畫是五彩紛呈的,它本身就是一部生命的史詩。

《人民日報》2006年7月8日

《陝西日報》2006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