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黃河邊的村野(1 / 3)

黨家村

人們生活在今天,若想沿著曆史的長河溯流而上,去溫習先人們曾經有過的生存狀態,除了檢索典籍或詢問那些從墳墓中挖出來的古董外,還彌留在大地表麵的尚有價值的遺物已寥若晨星了。千年不死的古樹,萬載流淌的大河,讓壽不逾百年的個體的人為之敬仰不已。皇上的霸業,英雄的壯舉,一切都在時勢的更替和風雨的剝蝕中漸次飄逝。其間似乎隻有人為的建築物,可以或長或短地抵擋一下歲月的無情,在太陽的目光裏走得遠一些。這是我穿行在黨家村民居的瓦屋下,生發的一點感受。

那天說是要去春遊,本可以去的地方很多,也許是從事民間文藝行當的人的提議,我們選擇了韓城的黨家村。一說黨家村,不少同行者一開始就想到了傳統民居,這大概是當今多種媒介時不時推薦的效應,可見其知名度不小。韓城出過史聖司馬遷,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到了清代,這裏出過一個狀元叫王傑,一日在朝,說到家鄉的山川風物之美,乾隆皇帝道,這麼說你們韓城真是個小北京啊!這稱謂是不是皇上榮封的倒不重要,總是有著這麼個溢美的叫法。韓城老城地處河穀,背靠北原,南臨清流,有古寨古塔古寺,有山巒陡崖長坡,在風水上都是有一些說法的。位於城東北方向的黨家村,也便照葫蘆畫瓢,去仿佛縣城的結構布局建造村落,被稱為小韓城了。傳統的建築文化可謂一脈相傳,格局便是講究,規矩皆成方圓,也不失為當初的一種時尚的產物。

站在原畔上,一個瓦屋千宇的村落盡收眼底。它古色古香,樸實渾厚,像一條船靜靜地停泊在黃土山原間的河穀裏。按村人的闡釋,屋舍的群體是為船身,東南角高高聳立的文星閣是桅杆,村南的石壁是船舷,舷外有清流,崖邊的磚塔是碇,崖坡上蜿蜒的小道該是纜繩了。村東北的高崖上是一座城堡,古風猶存。下到石頭鋪成的街巷裏,一眼望去是一排不同樣式的門樓,大巷連小巷,院落接院落,駐足每一處都是各不相同的奇妙景物。其布局以上巷為主線,下巷為副線,兩側辟有若幹小巷,串起了一格格大小不一的院落。依照村址的台級地形,巷道成了曲折流暢的排水係統。入村通道巷口設有若幹閣樓或平台式哨門,如同關隘守護著村人的安居。

巷子裏的那些大門樓,門口有上馬石和拴馬樁或安有拴馬環,高聳著裝飾有錢幣方鬥的旗杆。想必曾是闊綽的富戶人家,主人和賓客來去是高騾子大馬,有如當今的私家轎車。這是所謂的走馬門樓,一般是家裏出了有功名的人才擁有的,且開有中門,設有縷空的花卉或吉祥物屏風作照壁。也有不開中門的,是怕風水上的所謂泄氣,為聚氣而設了偏門。門樓上飾有福祿、博古、八卦、人物、禽獸、花卉等圖案的磚雕峙頭,有石雕的方形鼓形獸形門礅石,木雕楓拱和垂花門楣門簪。若是偏門,門內迎麵的照壁上有磚雕的詩文圖畫或福字樣,或是設有供奉土地爺的小神龕。黑門,紅綠門框,上麵的木門匾浮雕著題字,諸如進士第、太史第、世科第、忠厚、登科、居之安、耕讀傳家、天賜吉祥等昭示著宅主的身份或精神誌向。進門是四合院,下首是門房,上首是廳房,兩側即廂房,其間的院落比較狹窄。房子的背牆構成界牆,設有筒槽以瀉簷水,既是兩坡水的廂房,大多也是將後簷水彙入筒槽瀉入自家院子的。院落青磚鋪墁,院中有天心石。房簷下是台階,下雨天是會不濕腳的。房屋為磚木結構,木架大梁,青磚灰瓦,五脊六獸房頂。一般為二層樓房,上庫下宿,間數取單數,或三或五。廳房地基和起架都高,寬敞明亮,設有多扇上透下實的雕花屏門,多用於供祖和宴請賓客。廂房為起居之所,門房則用於客房和廚房,一旁的夾道一般是用作廁所的。這裏的四合院,外觀大體相近,內部布置多樣。我們隻是出出進進地看了十座八座院落,黨家村這樣的院落竟有一百二十多座之多。而最有氣派的大院高屋,當數祭祀祖先和兼作私塾及議事場所的祠堂了。村中黨賈兩姓,先後建造了十多座祠堂,有合族的,有分門分支的,也有個人的。老戶黨氏祖祠,在上巷中心位置,坐北麵南,是今村委會所在。賈姓的賈族祖祠,在上巷西邊要衝,坐西向東,現在做了村文化室。祠堂建築格局不同於四合院的是,門房為五大間,正中是三開間大門,上房和廂房一般不設樓。有的有獻殿和寢宮,設有神龕。祠堂內有為祖宗歌功頌德和宣揚崇本思遠的楹聯牌匾,辭語練達,書法上乘,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氣象。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