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寫過《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家去了。
魏巍,一個前輩作家的名字,是和他的代表作的名字一起,曾經給予我們以情感的享受和思想的滋養,並給予我們文學的力量和寫作的操守。魏巍曾經從延安一路走來,建國初奔赴朝鮮戰場。他深入戰士們中間,經過3個月的采訪,被許多感人場麵所打動。回國後便夜以繼日地伏案疾書,急於將所見所聞準確真實地告訴讀者,從采訪本上的20多個故事中遴選了最感人的3個細節,寫出了文藝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後,毛主席批示“印發全軍”。於是,“最可愛的人”成了誌願軍的光榮稱號。
第一人稱進入作品,通訊特寫逐漸開始“散文化”。魏巍的朝鮮通訊選材嚴、開掘深,格調激越奔放,有濃厚的抒情性,成為具有一定藝術魅力的美文。在散文研究領域,有學者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與茅盾的《白楊禮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
花讚》作為抒情散文的範例,其特征是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是一位頗負盛名的軍旅作家,其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東方》三部曲洋溢著飽滿的熱情,文字樸實優美,擅長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深受讀者喜愛。魏巍作品中鮮明的藝術風格,闡發了先進的文學理念與深邃的文化內涵。有人說他是位紅色作家,他曾自豪地說自己是從裏到外通透紅,寫作和思考就是從人民利益出發。他一生始終是一名戰士,在
文學上畢生追求的是文學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誰是最可愛的人》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青年人。
50年代初,紀實性的通訊、報告、特寫,在散文創作中占有絕對的分量。當時創作的兩大主題,一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描述:陝西有李若冰表現柴達木盆地石油勘探的散文,以及柳青有關農村合作化的特寫;另一主題是表現朝鮮戰場上英雄行動的通訊報告:巴金、劉白羽、楊朔等都有這方麵的作品發表,其中,魏巍的創作影響最大。魏巍當時的寫作,顯然提高了通訊報告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丁玲在反駁有人以為魏巍的作品“雖然寫得好,不過隻能說是通訊,算不得是文學作品”時,提出了衡量“文學價值”的當代尺度:今天我們文學的價值,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我們國家的時代麵影,是否完美地、出色地表現了我們國家中新生的人,最可愛的人為祖國所作的偉大事業。這預告了特寫、報告文學在當代的重要地位。報告文學、特寫在五六十年代,還有多次的創作高潮,如郭小川的《旱天不旱地》,魏鋼焰的《紅桃是怎麼開的?》,黃宗英的《小丫扛大旗》,孫謙的《大寨英雄譜》,穆青等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影響廣泛,參與了對當時的時代精神的創造。從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報告文學作為一種順應政治需要和時代潮流的文體,確實對我們造成深遠影響。二千年後,由於新聞媒體的挑戰,報告文學可說已經衰落了。今天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問:曾經感動過我們幾十年的報告文學,確實還有其存在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