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晚清,報紙登陸中國,散文與新聞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報告文學才開始孕育。鴉片戰爭之後,出現了第一批初具報告文學雛形的作品,但隻是到了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才明顯具備了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征。“五四”運動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報告文學在題材和思想內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啟超、魯迅、柔石、謝冰瑩和文學研究會的諸作家都積極寫作報告文學。到這時,作者們尚沒有文體的自覺性,“報告文學”這一名詞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進。作為一種介於通訊和小說之間的文體,報告文學以敘事紀實為主體,以報告真相為己任,具有新聞性;又經過藝術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並飽含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情感態度,具備文學性。文革後,報告文學同其他文學品種一樣,走過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終於迎來了新時期的曙光。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曆史大轉折時期,報告文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報告文學專業作家,創作出許多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優秀作品。從此,報告文學在嚴格意義上從通訊、特寫、遊記、散文中獨立出來,與小說、詩歌、劇本、散文處於同等的地位,屹立於百花齊放的文學之林。時至今日,應該說,報告文學雖然被平媒和網媒的新聞報道所擠壓,失去了大部分市場。原先隻有一種報告文學一統天下,現在是純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和企業報告文學鼎足三分,多元而雅俗兼備,適應各種層次讀者需要。不少人將報告文學看作搞錢的一種手段,他們因此糟踏了報告文學的名聲。而那些活躍於文壇的作家們滿懷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行著艱苦的采訪,思索著有關國家、人民的重大課題,從事著嚴肅的報告文學創作。報告文學首先應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不為五鬥米折腰,走出“廣告文學”的怪圈,以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以真誠、正直和甘於寂寞,保持自己的操守,堅守著報告文學這片淨土,報告文學的繼續繁榮與發展就大有希望。
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魏巍筆下的“最可愛的人”已成為一個鮮明的時代標本,延伸為當今時代英雄、正義、勇氣、堅強、善良、公心、責任、奉獻的代名詞,引領著新時代的精神。惜別魏巍:最可愛的寫作,生命力是旺盛的。
《陝西日報》200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