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29日,七十二歲的趙望雲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離開他生活了36年的長安,卻留下了一個影響中國美術的“長安畫派”。史論家們把趙望雲和高劍父、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並列為五四以來新國畫創始的大家人物。《中國美術通史》把趙望雲與蔣兆和、李可染劃在一個範圍,肯定了他在美術史上的卓越成就和特殊貢獻。
1941年,趙望雲從重慶來到西安,把家安在城內甜水井大有巷三號。從此,他的人生和藝術命運,便與這座千年古都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北畫壇,在曆史上出過毛延壽、閻立本、閻立德、韓幹、範寬等畫家。宋以後,原居於西北的優秀畫家遷徙到了東南一帶。自五四運動之後,從北京等地學成歸來的青年學子,開始傳播西洋畫新畫法。在陝北,一批美術青年投奔到了延安。抗戰期間,會聚到西南的優秀畫家開始向西北轉移。以張大千、常書鴻、關山月、張振鐸為代表的一些畫家,來到敦煌進行臨摹寫生,而以趙望雲為代表的一些畫家,則徑直遷居於西安,使西北畫壇得以複興。
民間立場
趙望雲出生於河北束鹿一個兼營皮貨生意的農民家庭,自幼喜歡繪畫。十歲臨摹《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的繡像插圖和《芥子園畫譜》。十九歲時,結束了皮貨店學徒生活,進入京華美專學習專業美術。在他準備考入國畫係三年級時,因沒有中學證書未被錄取。從此,他與友人李苦禪等住在西山碧雲寺附近僻巷內自學速寫。在觀摩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的作品之後,逐漸領會運筆用墨的訣竅,尋找出能夠適切表達農村畫題的風格。《貧與病》、《拓荒者》等畫作,便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後來,趙望雲得到了《大公報》特約旅行寫生記者的名義,《農村寫生集》使他成為與寫通訊的範長江齊名的寫生畫家。之後,合作出版馮玉祥題詩和趙望雲寫生畫及《塞上寫生集》、《泰山石刻集》,把民間生活放在圖畫裏,使藝術不再寄存於虛無縹緲之間。
抗戰時期,由馮玉祥私人出資,趙望雲擔任主編,創辦《抗戰畫刊》,先後由武漢輾轉重慶,以通俗的形式宣傳抗日。出刊三十多期停刊後,趙望雲開始從事以畫展賣畫維持生活的自由職業。在成都與張大千的來往,使他在傳統技法上更進一步,畫展取得了初步成功。張大千說過,畫馬,則當數徐悲鴻先生,趙望雲當然也是佼佼者,徐悲鴻畫的馬是賽跑的馬和拉車的馬,趙望雲畫的是耕田的馬。
西北情懷
遷居西安後,趙望雲開始了河西旅行。他來到了武威、張掖,西北的崇山峻嶺,祁連山的氣勢和河西的自然風光,哈薩克族的生活風貌,都在他的畫筆下熠熠生輝。旅行五個月後,他攜帶描繪西北風物的新畫作沿蜀道一路入川,在重慶舉行西北旅行畫展。郭沫若參觀畫展後,揮毫題詩:“從茲畫史中,長留束鹿趙。”周恩來定購了一幅《相馬》,趙望雲送去兩張,說其中一張是贈送的。之後,他和關山月、張振鐸再遊大西北,豐富了他的創作題材,不斷從傳統技法中汲取營養,使他的平民化作品進入了一個更富有審美力的境界。他能在西安立住腳,跟他的畫銷路好有關。這期間,趙望雲已經成了西安書畫界的核心人物。在趙望雲主持下,由大千肥皂廠經理賈若萍出資,鄭伯奇作創刊詞,出版了《雍華》圖文雜誌。貧苦無告而又熱愛藝術的青年黃胄、方濟眾、徐庶之先後來到趙望雲家,吃住在家裏學畫。西安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將趙望雲逮捕入獄,在地下黨和友人營救下,被關押刑訊了七十六天後獲釋。
長安畫派
解放後,趙望雲被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理事,被任命為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接管敦煌文物所,籌建西北曆史博物館和半坡博物館。之後,調任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被選為美協西安分會主席,石魯任副主席。作為長安畫壇元老的趙望雲,與來自解放區的石魯,北京的何海霞,安徽的王子雲,河南的康師堯,福建的蔡鶴汀、蔡鶴洲兄弟,工筆畫家鄭乃光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隊伍,使得陝西畫壇空前活躍。
1961年,首都中國美術館展出了石魯、趙望雲、何海霞、李梓盛、康師堯、方濟眾的國畫作品,在全國引起轟動,之後被稱為長安畫派的第一次亮相。隨後,在廣州、杭州等地舉辦展覽。這些展覽突出地表現了西北風情,有著強烈的藝術個性和粗獷、豪放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引起美術界的關注,長安畫派逐漸形成。從而,結束了陝西乃至西北繪畫幾百年來的沉寂和蕭條,開創了中國畫創作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