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生物環境(4)(2 / 2)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人的理論證明。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盡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其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然而,聽眾對連篇累牘的數字和繁複枯燥的論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上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的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後,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後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後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年,成為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人了孟德爾時代。今天,通過摩爾根、艾弗裏、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巳經使生物遺傳機製一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當代神農氏——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隻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在研究水稻的十多個春秋裏,袁隆平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的“優勢關”和“製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道:“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口增長率。他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