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文藝術(1)(2 / 3)

歐洲雕塑代表作品

夏特爾大教堂的裝飾雕像,教堂雕塑,完成於公元12—13世紀。建築是中世紀藝術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個宗教狂熱的時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幾乎都以建築的一部分的身份出現的,內容所表現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聖經》中的人物。

法國是中世紀後期哥特藝術的發源地,夏特爾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裝飾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教堂門側的立柱上,雕刻有許多直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現聖經中的先知和聖徒,有的是表現皇帝和皇後,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思想。這些大門側柱上的石雕,雖然有著中世紀典型的被拉長的身材和呆滯的目光,但也表現出了人物的個性,動作也有所變化。其中以教堂南牆的《四聖徒像》最為出色,這是聖經中四個不同時代的聖徒形象,都是以圓雕的形式出現的,神態生動,富有個性,形體比例也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品準確,他們服裝的質感也被雕刻家們細膩地表現了出來。所有這些雕像都有著安靜、平和的神態,體現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強的宗教感染力。

建築

中國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為建築材料,以木架構為結構方式(柱、梁、枋、檁、椽等構件),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築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

唐代建築

唐代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唐都長安(今西安)和東都洛陽都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範合理。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鬥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

宋代建築

宋代的建築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築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麵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築了,隻在建築組合方麵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築,並大力發展建築裝修與色彩。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築。

宋代磚石建築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元代建築

元代建築發展基本處於凋敝狀態,大部分建築簡單粗糙。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規模宏大且形製得以延續,明、清兩朝皇城一北京的規模就是這一時期創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萬歲山(今北京北海瓊島)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於元朝統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築異常興盛。北京的妙應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爾工匠設計建造的喇嘛塔。

明代建築

明代的建築樣式大都繼承於宋代而無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築均為後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於明代的規劃和經營,清代帝王的宮殿也是在明宮殿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完善而來的。這一時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建後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

清代建築

清代的建築大體因襲明代傳統,但也有發展和創新,建築物更崇尚工巧華麗。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為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築是清代建築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

這一時期,建築技藝仍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玻璃的引進使用及磚石建築的進步等方麵。這一時期,中國的民居建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自由式建築較多。

西方建築

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古希臘的“柱式”,這種規範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築的簷部(包括額枋、簷壁、簷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爰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代表性的建築群體:雅典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