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建築藝術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麵,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代表:古羅馬大鬥獸場、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
拜占庭建築的風格
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麵:第一個特點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隆頂”。第二個特點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製。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麵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
哥特,原為參加覆滅古羅馬帝國的一個日耳曼民族,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它是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人,因厭惡中世紀的黑暗而“贈”給中世紀建築的。習慣上人們將與中世紀的這種主要建築風格一致的建築,均稱為“哥特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哥特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牆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牆,在山牆簷頭的欄杆、大門洞上設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麵橫聯係起來,在中央的欄杆和凹龕之間是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麵作為教堂的人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聖像。所有的牆體上都保持了垂直的線條,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牆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代表: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建築的風格
巴洛克,是產生於文藝複興高潮過後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它主要有四個方麵的特征:第一,炫耀財富。它常常大量用貴重的材料、精細的加工、刻意的裝飾,以顯示其富有與高貴。第二,不囿於結構邏輯,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組合手法,從而產生反常與驚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滿歡樂的氣氛。提倡世俗化,反對神化,提倡人權,反對神權的結果是人性的解放,這種人性的光芒照耀著藝術,給文藝複興的藝術印上了歡快的色彩。第四,標新立異,追求新奇。這是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顯著的特征。采用以橢圓形為基礎的S形,波浪形的平麵和立麵,使建築形象產生動態感;又或者把建築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錯落及形式構件之間的某種不協調,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師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意大利羅馬的特列維噴泉。
漢字的起源與流變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係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係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麵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麵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通過係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畫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畫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