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流變
《易·係辭下》說:“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話即是演繹《易》的易理,也是創造漢字的原理。
1.漢字的結構
漢字的結構是“外圓內方”。這也是來源於古人的“天圓地方”理念。“茵”是“[”的簡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圖形。“茵”的周長與直徑相比是一個常量,“仔”是物質世界“變易”中的“不易”,可謂“萬變不離其宗”。“茵”是在線條長度固定時,可以占據的最大“宇宙空間”。可見,漢字的“外圓內方”結構是“完美”和“節省”的構造方式。
2. “五”之說
“五寅二乂”字,《說文解字》說:“五,五行也,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可見,“五”字乃指“天地陰陽相交,音同‘戊午爺。戊,為天幹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圖》《洛書》中,“五”安排在圖的中間,也有“陰陽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陽象”,“地”是最大的“陰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艮P:金、木、水、火、土。
3.五種基本筆畫
筆畫指構成楷書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所有筆畫歸納為五種標準的結構,BP:橫(一)豎(I)、撇(J)、捺(V)、折(乙)。
4.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係統,漢語中大約有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這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辨出一些線索。例如:“鵝、雞、鴨、貓……”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其叫聲而定其名的。“哈、喔、噓、哎唷……”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聲。“五寅午”“苗寅渺”“木寅冒”……音相通,意相連。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貓寅犭苗寅犭艸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miao”,所以,“貓”聲定為“mao”,造字時聲部用“苗”字表示。“苗寅艸田”,音通“渺”,意為“田中渺小之草”。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屮屮”表示草多,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為“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意義相像,理則相通。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曆史沿革。
漢字與漢語
漢語概述
漢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係,是這個語係裏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準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準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準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係文字。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為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如“湯、糖、躺、燙”四個字的聲母都是,韻母都是,隻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裏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麵上寫成四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製定的一套拚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拚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拚音字母拚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拚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隻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複合詞。現代漢語裏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麵提到的複合方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