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文藝術(3)(2 / 3)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經過了不斷的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麵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誌》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麵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隻有象征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製、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帖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麵上排列的藝術,比較複雜而變化多端,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複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畫、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係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篆刻種類

周璽印一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隻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鬆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製定了統一的字體一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範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範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唐、宋以來的官私印一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秦、漢印印文多用繆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人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人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並且當時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篆刻流派

徽派一徽派從何震開始,後有以下幾位:

巴慰祖(1刀4一H93)字穆青,又號垢道人。

胡唐(1759—·),又名長庚,字子西。

董洵(1740—·),字企泉,號小池。

蘇宣,字爾宣,號泗水。

汪關,字尹子。

程樸,字元素。

朱簡,字修能,號畸臣。

以上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點加強了對秦、漢印長處的吸取,篆法簡潔,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衝刀,線條凝練。

浙派一一浙派名家最著名的為:

胡震(1814—1860),字不恐,號鼻山。

奚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點,用刀多采切刀法,線條粗礦,運刀任意不羈。給人老辣痛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