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文藝術(3)(3 / 3)

西泠八家一一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隸書。

蔣仁(1743—1795),字階平,詩畫兼工。

黃易(1744—1802),字小鬆,善畫並工隸書。

奚岡(1746—1803),字鐵生,工山水。

陳豫鍾(1762—1822),字俊儀,工畫蘭竹,善製小印。

陳鴻壽(H68—1822),字子恭,善古隸。

錢鬆(1818—1860),字叔蓋,曾摹刻古印兩千餘方。

趙之琛(1冗1一1852),字獻甫,善畫花卉。

晚清名家——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趙之謙(1829—1884),號益甫。曾苦工漢印、瓦當。

吳昌碩(1849—1908),字倉石,為近代罕見之書畫印全精大師。是上海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

黃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學皖派,後力宗周秦印璽。印風平正中見流動。

詩歌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歌的由來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一個字,“誌”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誌”。誌就是詩。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誌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億,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芽、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係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之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宋詞概述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嶽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裏,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妍,曆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的由來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丫燕樂。

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