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代詞人群(1110—1162)的新變
第三代詞人群,是以葉夢得(1077—1148)、朱敦儒(1081—1159)、李綱(1083—1140)、李清照(1084—1155)、張元幹(1091—1161)等為代表的南渡詞人群。其他比較著名的有陳克(1081—1137)、周紫芝(1082—1155)、趙鼎(1085—1147)、向子諲(1085—1152)、李彌遜(1089—1153)、陳與義(1090—1138)、嶽飛(1103—1141)等詞人。
這代詞人主要生活在十—世紀上半葉徽宗、欽宗、高宗三朝(1100—1062)社會由和平轉向戰亂的時代。由於時代的巨變,他們的創作環境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他們的前半生,即靖康之難以前,是在徽宗朝(1110—1125)畸形的和平環境中度過,生活比較安定適意,大多數詞人是在綺羅叢中吟風弄月,創作上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和新的時代特色。而此時周邦彥、賀鑄等老詞人仍占領著詞壇。因此,嚴格說來,第三代詞人此時隻是做著創作“前期”的藝術準備。
4.第四代詞人群(1163—1207)的輝煌
第四代詞人群,是以辛棄疾(1140—1207)、陸遊(1125—1210)、張孝祥(1132—1169)、陳亮(1143—1194)、劉過(1154—1206)和薑夔(1155—1221)等為代表的“中興詞人群”。另有袁去華、劉仙倫、楊炎正(1145—1216)、史達祖、高觀國、盧祖皋和張輯等詞人。
這代詞人,都是在靖康之難後出生,對國家的苦難、民族的屈辱有著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他們生活的時代,主要是在孝宗、光宗二朝,是一個號稱“中興”,給人希望最終又令人失望的時代。孝宗剛登基時(1162年),擺出一副與金人決鬥的架勢,朝野上下,人心大振,給收複失地、一統河山帶來了希望。可不久因戰敗兵潰,孝宗喪失了收複中原的信心,長期堅持固守講和的戰略。“隆興和議”之後,宋、金長期處於“冷戰”對峙狀態,孝宗及其子孫據守著半壁河山,安心做著向金朝屈膝稱臣、半是主子半是奴仆的皇帝。然而,時代的要求、民族的願望是要恢複失地,奪回中原。應運而生的辛棄疾等一代文武通人,期待著橫戈躍馬,登壇作將,收複中原,一統江山,可希望漸成泡影,理想最終幻滅。一代英雄豪傑隻能虛度青春、消磨歲月。南渡以來巳經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的詞作,自然要表現英雄誌士們的情懷和個性。因而,此期的詞作,主要是表現英雄們的壯懷理想和壯懷成空後的壓抑苦悶。
他們是在南渡詞人相繼辭世後登上詞壇的。他們的創作年代,主要是在十二世紀下半葉。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詞壇主帥辛棄疾含恨去世,標誌著這一階段詞史的結束。這個時期的詞壇,創作隊伍陣營強大,有詞集傳世的知名詞人就有50多位,而且大家輩出,名作紛呈,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和審現代派、九葉派、朦朧詩、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誌的新詩。最早試驗並倡導新詩的雜誌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號上刊出胡適的白話詩8首,1920年胡適《嚐試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話新詩集。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1926年圍繞北京《晨報》的《詩鐫》,集合了一批立誌要為新詩創格律的詩人,其中有聞一多、徐誌摩、朱湘等人,他們隨後還創辦了《新月》和《詩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詩人中聞一多的理論最為完整明確,他主張詩應當有音樂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韻),繪畫的美(主要指辭藻,色彩美規範並存共競,是兩宋詞史上最輝煌的高峰期。現代詩歌主要流派現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新生代詩歌。
1. 五四詩歌
與意境等),建築的美(主要指詩節句式的勻稱整飭),總之要“理性節製情感”,帶著“鐐銬”來“跳舞”,這是對詩人更高的審美要求。
2.新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