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誌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製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人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誌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人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麵。
3.現代派
“現代派”詩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後圍繞《現代》雜誌的一批詩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廢名,林庚等。何其芳的《預言》等詩華麗、精致。卞之琳的《數行集》《魚目集》裏的作品善於將日常生活的觀察轉為哲理性的感悟,其圓熟、冷靜的表達常常出奇製勝。
20世紀30年代還有另一詩潮是“左聯”倡導的革命詩歌運動,以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為中堅,特點是密切反映時代變化,抒發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眾化,通俗化,追求剛健壯闊的力之美。20世紀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貼近現實,有強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詩人,他們的創作更能代表這一時期現實主義詩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戰時期以及20世紀40年代新詩發展水平的,是“七月派”和“九葉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響下,以理論家胡風為中心的作家詩人群,代表人物有綠原、阿壟、曾卓、牛漢等。
4. 九葉派
“九葉派”則是20世紀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堤、袁可嘉等。20世紀80年代他們9人出版有詩歌合集《九葉集》,“九葉派”由此得名。文學史通常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求很有價值,擁有一批藝術水準較高的詩人詩作,對新詩的表達方式以及詩學觀念都有大的突破。
5.朦朧詩
新時期首先出現的是現實主義詩歌潮流,稍後出現了有關“朦朧詩”的討論,說明一種新生代的詩歌正在文壇崛起。
“朦朧詩”不僅僅是某個詩人群,或者某類詩作,而是一種帶有叛逆性,先鋒性的創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藝術上多用總體象征,具有表達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而被稱為“朦朧詩”。如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是“朦朧詩”的代表作者。
6. 新生代
幾乎和“朦朧詩”群體同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而在20世紀90年代終於成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較龐雜的詩人群。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為代表的所謂“後朦朧”詩人,此外,還有韓東、於堅等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他們的特點表現為注重日常生活的審美,價值觀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藝術上則反優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態的口語入詩。
賦
概述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冶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冶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之為賦。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冶。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像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冶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冶手法。
賦的體式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麵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範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是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是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曆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