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文藝術(5)(2 / 3)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裏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期,抒情小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散文

散文的概述和發展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曆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曆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練、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部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1世紀一前771)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的作者不可考,現在所用的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曆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先秦曆史散文為中國的曆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學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製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洗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係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人,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論》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較高。晁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最為著名。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麵以哲學和曆史的解釋,司馬遷的《史記》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將先秦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