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文藝術(5)(3 / 3)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衡之的《洛陽伽藍記》等學術著作中仍有一些質樸的敘事、抒情、寫景的優美文字。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眾,後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創作業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以韓、柳為首的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中唐以後,古文運動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此後的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後人將他們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曆史文學家司馬光編有一部曆史巨著《資治通鑒》,它除具有史學價值外,還非常具有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諸位大家的影響下,產生了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胡銓、陳亮、葉適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家。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實用,南宋時大量出現的筆記雜文便是一個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明清的《揮塵錄》是筆記雜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長於說理,在這方麵的造詣很高。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傳記文很有現實意義,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發起“複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在對掃蕩八股文風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走上了盲目模擬古人的路子。後來的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複古運動,也再一次重複了他們的錯誤。

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複古派,進而是萬曆年間的公安派也加人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隊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為著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出於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與公安派存在的同時還有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抒性靈。

公安派與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大量出現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張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題材較廣,山水名勝、風俗世情、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都可以人他的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節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姬傳》《馬伶傳》《任源邃傳》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繼承歸有光的傳統,提出“義法”主張,並使之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選材用語隻重闡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氣,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與桐城派對立存在的是提倡“駢文”的複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績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約1661)的傳奇性散文以小說傳奇體打破了傳統古文寫法,代表作有《李一足傳》《湯琵琶記》《義虎記》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傳記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為清末改良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學術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散文無視傳統古文的程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是政治鬥爭的有效工具。梁啟超的新體散文更是對一切傳統古文的猛烈衝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即是這樣一篇典型的作品。

伴隨著對封建主義文學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現代新文學作品誕生了,議論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現代散文的源頭。

新文學誕生的初期,在報紙雜誌上發表議論散文影響最大的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他們的作品以隨感錄為主要形式,內容包羅廣泛,重點在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上。魯迅是寫作議論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誕生期的議論性散文擔任了反封建的先鋒,它所議論的對象緊貼生活,具體而且細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長可短;它的語言可剛烈悲壯,也可幽默諷喻。議論散文之後,記敘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繼問世,現代散文進人蓬勃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