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散文,如同一隻報春的燕子,靈巧、敏捷地最先帶著時代的氣息飛進人們的心裏。改革開放後,全社會沸騰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體現。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麵,如回顧個人經曆和情懷、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顏,綻放光彩。這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有丁玲的記敘與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嚴陣追憶女教授高風亮節的《水仙》,張抗抗的歌頌群眾中蘊藉的無窮力量的《地下森林斷想》,管樺和丁玲托物言誌,寄托氣節與向往的《竹》和《仙女開花》等。
遊記散文也日漸繁榮,它們大多繼承古典散文中寄情於景的傳統手法,於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懷。這當中,國際題材的作品風采獨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國》,蕭乾的《美國之行》,王蒙的《德美兩國紀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劉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納河》,韋君宜的《故國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進入世紀之交與新世紀之後,散文也出現了多樣化、多極化的趨勢,餘秋雨的大文化散文,林非、劉亮程、王充閭、王劍冰、周濤等人的散文,從曆史入手,開始了時代與文化的反思。為民族、為思想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春派散文家接過老一輩人的散文創作風骨,以80後作家為例,韓寒的隨筆散文才華橫溢、性格張揚,施晗的紀實散文情真意切、揮灑自如,而劉衛東的曆史散文又是天馬行空、別有特色,此外,春樹、張銳然、胡堅等人的散文均表現出了自己不凡的氣質和追求。
散文的古今概況
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曆程。
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曆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曆史散文是以曆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曆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複,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湧現。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讚、辭賦、哀奠。
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製,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和生活片段,做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征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遊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戲曲
元曲概述
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隻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三座重要的裏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人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麵,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麵,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曆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