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稱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隻有仙呂宮、中呂宮、南呂宮、黃鍾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遊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每一種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而成。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把元曲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並列,稱之為“一代之文學”。
小說
小說起源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幹”,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磲之間,隻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東漢桓譚在其所著的《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認為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東漢班固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漢書·藝文誌》中寫道:“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爺)說者之所造也”,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清末民初,維新派梁啟超等大力倡導“小說界革命”,小說理論麵目一新。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
小說的分類
按篇幅分:長篇小說(深刻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篇小說(展示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片斷)、短篇小說(截取一個生活片斷,以小見大)和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聚集生活的一個小“鏡頭”,見微知著)。
按題材分:曆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
按體製分: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
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革命現實主義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文言小說、白話小說。
小說的發展
我國古代的小說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魏、晉、南北朝,當時被稱為筆記小說,主要有誌人小說和誌怪小說兩種。唐代是小說的成熟期,當時的小說被稱作傳奇,宋、金時期流行話本小說。元末與明清時期小說發展至高峰,出現了長篇白話小說。我國的小說到現在已經是非常的輝煌燦爛,但是今天的我們有沒有試著去尋找中國小說的根源和發展過程呢?在這裏就讓我們去追溯曆史,去尋找中國小說的根源。中國的小說有很多起源,中國最初的著作是: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我們從中就可以看出,我國的很多小說就是從神化傳說開始的,神話就是把神人化,傳說就是把人神話。但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區分。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誌怪,誌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過的名字,但不論是神化或是誌怪或是誌人,都是用史記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比如《穆天字傳》就是個神話,可史書卻把他歸為帝王起居一類;《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