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文藝術(7)(2 / 3)

音樂概述

廣義地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用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但通常可以解釋為一係列對於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

《詞典》上的定義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門。

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

音樂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體驗,最傳統的一種是到現場聽音樂家的表演。現場音樂也能夠由無線電和電視來播放,這種方式接近於聽錄音帶或看音樂錄像。有些時候現場表演也會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錄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聲。當然,也可以製作自己的音樂,通過歌唱,玩樂器或不太嚴密的作曲。

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最著名的聾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後創作的。

人們想學習音樂的時候會去上音樂課。音樂學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史。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各文化也都有其獨特的音樂係統,民族音樂學是一門以該領域為討論對象的學科。

音樂起源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巳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巳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1.弦樂器的起源傳說墨丘利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首,他拾起一看,發現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幹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巳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2.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曆史記述了距今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人西方的昆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3.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一黃帝,是5000年前創造了曆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並發現了醫藥,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音樂

1.正式的中國音樂曆史文字記載,始於周朝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麵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隻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稱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噪聲”。

2. 史前古樂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6700年至7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會燒製陶塤,製作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相聯係。如黃帝氏族曾以雲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隻“候人兮猗”一句,而隻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隻使用五聲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