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文藝術(7)(3 / 3)

3.古代音樂

中國古代“詩”與“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聯係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

中國古代對音樂家比較輕視,不像對待畫家,因為中國畫和書法聯係緊密,畫家屬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宋朝時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度愛好)。樂手地位較低,隻是供貴族娛樂的“伶人”。唐朝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也沒有什麼政治地位,現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為他常出現在唐詩中,受人讚揚。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麵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宋、金、元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誌,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人的發展。到了元代,民族樂器三弦的出現值得注意。宋代還是中國戲曲趨於成熟的時代。它的標誌是南宋時南戲的出現。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其音樂豐富而自然。最初時一些民間小調,演唱時可以不受宮調的限製。後來發展為曲牌體戲曲音樂時,還出現了組織不同曲牌的若幹樂句構成一種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戲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傳世的三種南戲劇本《張協狀元》等,見於《永樂大典》。戲曲藝術在元代出現了以元雜劇為代表的高峰。元雜劇的興盛最初在北方,漸次向南方發展,與南方戲曲發生交融。代表性的元雜劇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有嚴格的結構,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過場)構成。一折內限用同一宮調,一韻到底,常由一個角色(末或旦)主唱,這些規則,有時也有突破,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達五本二十折。元雜劇對南方戲曲的影響,造成南戲(元明之際叫做傳奇)的進一步成熟。出現了一係列典型劇作,如《拜月庭》《琵琶記》等。這些劇本經曆代流傳,至今仍在上演。

西方音樂

西方音樂以七弦琴作為音樂的標誌樂徽。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曆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西方音樂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音樂

在公元前12—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的樂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146年後,古羅馬征服希臘後,它的文化主要受益於希臘,同時又吸收了敘利亞、巴比倫、埃及等國的文明成果。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便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曆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如格雷果聖歌。歌詞多是采自聖經。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樸實。

公元390年左右,安布羅斯推行對聖歌的雙聲合唱,引人和聲,並準許非僧侶、教士的俗人參與演唱。使教會音樂得以發展和普及。

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

文藝複興時期為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複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音樂指在歐洲文藝複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為從1600—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人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複調音樂(複音音樂)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調在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並且管弦樂團編製尚未標準化。

古典主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