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製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麵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體現。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意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瓦格納和布拉姆斯時代逐漸走人曆史。
概述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它是綜合藝術的一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起源
1. 歌舞說
此說又可析為三種。
第一,宮廷樂舞說。清代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雲:“梁時大雲之樂,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變化之事,優伶實始於此。”劉始培在《原戲》中根據古代樂舞多有裝扮人物之事實,認為“戲曲者,導源於古代樂舞者也……則固與後世戲曲相近者也”。常任俠在《在國原始的音樂舞蹈與戲劇》中,較為係統地考察了原始音樂舞蹈的戲劇因素後認為“原始社會中的簡單的音樂舞蹈,便是後來做成完美戲劇的前驅”。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將中國戲劇的最早源頭溯至“周秦的樂舞”。
第二,上古歌舞說。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開篇首句雲:“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我們知道一切藝術起源於勞動,中國的歌舞也不例外。《書經·舜典》上說:“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所謂百獸率舞,並不是像後來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樣,說是在聖人當世連百獸都來朝拜舞蹈了,這種舞是用石相擊或用手擊石來打出節奏的,那時連鼓也沒有,可見是很原始的。到後來才有了鼓,所謂“鼓之舞之”,這就進一步了。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一種原始宗教僅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後的一種慶祝儀式,《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穀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這是戰國時代關於古代樂舞的一種傳說。可以透過這段歌舞的描寫看出一幅原始獵人在山林中打獵的景象:一麵呼嘯,一麵打著各種陶器、石器發響去恐嚇野獸,於是野獸們就狼奔豕突地逃走而最終落網。這位原始時代的藝術家“質”就是按生活中的實際來創造了狩獵舞,這時所謂的“百獸”實際是人披獸皮而“舞”的場景,不過是對於狩獵生活的愉快和興奮的回憶罷了。當然,這時的場景都是巳經藝術化了,音樂、舞蹈都是巳經節奏化了的,這種舞蹈帶著濃厚的儀式性,它是向氏族的保護神或始祖祈禱,以求這次出去打獵獲得豐收,或者是打獵回來為了酬謝神祇而舉行的。但不管它是什麼儀式,也不管它披著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實際意義,乃是一種對於勞動的演習、鍛煉,這不光是鍛煉了獵人們的熟練程度,而且也培養了年輕的獵人,《書經·舜典》中有命夔“典樂教胄子”的記載。“胄子”的注解是貴族子弟,但原始社會沒有貴族,恐怕就是年輕武士了,用樂舞去教年輕武士,不是鍛煉他們又是什麼呢?因為它的內容就是原始人狩獵動作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