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文藝術(9)(1 / 3)

明人楊慎在《升庵集》(卷四十四)中針對楚辭之《九歌》謂“女樂之興,本由巫覡……觀楚辭《九歌》所言巫以悅神,其衣被情態與今倡優何異!”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楚語》:“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如此,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及少皋之衰,九黎亂德,明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他認為古代的巫覡是以歌舞娛樂鬼神為職業的,同時,古代祭祀鬼神要用人來裝扮成“靈保”或“屍”作為神鬼所憑依的實體,則裝扮成“靈保”的亦即為巫,他斷定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這一做法就是後世戲劇之萌芽。由此王國維認為後世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

聞一多在《什麼是九歌》中認為:“嚴格地講,2000年前《楚辭》時代的人們對《九歌》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同是欣賞藝術,所差的是,他們是在祭壇前觀劇——種雛形的歌舞劇。我們則隻能從紙上欣賞劇中的歌辭罷了。”他還將《九歌》“懸解”為一部大型歌舞劇。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序》:“戲曲肇自古代之鄉儺。”儺是古代的一種逐鬼趨疫的儀式,特別是在每年除夕時最為盛大,舞蹈者都戴著麵具。

“巫覡說”與“宗教儀式說”相類。較早係統論述中國戲劇起源於“宗教儀式”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的《中國戲劇起源於宗教儀式考》一文,他認為:“在中國,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儀式在任何時候,包括現代,都可能發展為戲劇,決定戲劇發展的各種因素,不必求諸於遙遠的過去,它們在今天還仍然還活躍著。”周育德在《中國戲曲與中國宗教》中認為:原始宗教開辟了戲曲的源頭,先秦宗教孕育了戲曲的胚胎,秦、漢宗教產生了戲曲的雛形,較為係統地論述了宗教在戲曲發生階段的作用。

3.俳優說

張庚、郭漢城的《中國戲曲通史》中說道,在西周末年出現了有貴族篡養起來,專供他們聲色之娛的職業藝人“優”,有時也稱為“倡優”或“俳優”。“優”都是由男子充任的。據說,夏桀時代就有了倡優。劉向《古列女傳·孽嬖傳·夏桀妹喜》中記載:“桀……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關於優的記載,最初見於《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桓公說周幽王“侏儒、戚施實禦在側”韋昭說:“侏儒、戚施皆優笑之人。”可見就是當時的俳優。春秋時代,優孟扮為孫叔敖而與楚莊王相問答一事,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戲劇的開端。宋人高承《事物紀原·俳優》引《列女傳》說:

164

“夏桀既棄禮儀,求倡優侏儒,而為奇偉之戲。”清人焦循亦持此說:“優之為伎也,善肖人之形容,動人之歡笑,與今無異耳!”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除認為“巫”為戲劇之源頭之外,還認為“巫以樂神,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優以調謔為主,巫以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之。至若優孟之為孫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為相,優施一舞,而孔子謂其笑君,則於言語之外,其調戲亦以動作行之,與後世之優頗複相類”。由此推出,“後世之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的結論。

4.傀儡說

此說見於孫楷弟《傀儡戲考源》,他將傀儡戲的源頭溯至西周儺禮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黃金四目”麵具,因為方相氏是用真人來扮飾,而喪家出殯時每用方相氏先就柩開路,由是聯係到《舊唐書·音樂誌》所載“窟壘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於嘉會”等語,乃認定傀儡戲當即由方相氏的驅疫蛻變而來。但因方相氏係用真人扮飾,於是懸斷“當代傀儡戲有二派:一以真人扮飾,一以假人扮演,二者性質不同,而皆謂之傀儡”。書中還說“餘此文所論,以宋之傀儡戲、影戲為主,以為宋元以來戲文雜劇所從出,乃至後世一切大戲,皆源於此”。

5. 外來說

許地山的《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的點點滴滴》從中、印戲劇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的共性出發得出結論:“中國戲劇變化的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影響,就可以看做是趕巧兩國的情形相符了。”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季羨林的《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均持此說。

6. 民間說

唐文標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中認為:“我認為中國戲劇的主要起源來自民間,古劇所以晚起,所以摻雜無數民間雜藝,它的通俗內容和大眾化的語調外形,它的平庸思想,人情世故的主題,它之所以跟世界上希臘悲劇和印度梵劇大異的地方,完全由於它自民間來,以滿足平民階層的娛樂消閑為第一要點,因此它的成熟期也非要等待中國農業社會演化的結果一宋代出現一個具體而微的大眾化市民社會不可了。”

7. 文學說

這一說法認為,文學才是誘發中國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看法。

講唱文學。任光偉《北宋目連戲辨析》雲:“中國戲曲藝術是由多門類的藝術綜合而成的,它的產生固需要各種因素之成熟,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則在於文學,北宋的大型雜劇產生,來源於講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