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驥在“中國戲劇起源研討會”上的發言,雲:“談中國戲劇離不開敘事因素……敦煌變文是誘發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細細考察,它實際上是中國戲劇一個很粗的源頭。”
自小說脫胎說。劉輝在烏魯木齊市“中國戲劇起源研討會”上的發言雲:“中國戲曲的緣起與中國的宗教、民俗、歌舞特別是說唱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戲曲與小說區分後,必然是以第一人稱而不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演出,沒有這個,談不上中國戲曲,必須有角色行為,沒有這個,也不是戲曲。”
8.百戲之搖籃說
祝肇年、彭隆興《百戲是形成中國戲曲的搖籃》一書與雲:“戲劇是在‘百戲’中間孕育形成的,‘角羝戲’又是直接孕育戲劇的母體。”吳國欽在《瓦舍文化與中國戲劇的形成》中明確說道:“我認為戲曲形成於漢代,在漢代百戲中已經出現了戲劇實體,像《東海黃公》《總會仙唱》這類節目,就是初期的戲劇,它們都是一種戲劇演出,有演員表演、有故事貫穿、有觀眾參與。”張衡《西京賦》是這樣記載的:東海黃公,赤刀粵祝,靠厭(伏)白虎,卒不能救,狹邪作盅,於是不售。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上也有記載: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製禦蛇虎……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伏)之。術既不行,乃為虎所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羝之戲焉。東海黃公的演出形式屬角地羝戲,演員通過戴白虎麵具進行角力相撲表演故事,它顯然已不是單純的競技比賽,而是“戲”,因為角羝是在戲劇規定情景中完成的,輸贏早已內定了。漢代的百戲也叫散樂,是當時民間演出的歌舞、戲曲、雜技、雜耍節目的總稱。戲曲就孕育在這種“百戲雜陳”的演出環境中,它吸取了各種藝術的長處,在母體中形成自己的基因。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人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昆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昆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麵。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形。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麵、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人小戲的行列,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相關人物傳記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世稱老杜,與李白並稱為“李杜”,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死於耒陽市,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願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隻好暫時掩埋於耒陽,死後43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於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曆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就多達60餘首,還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青年時期,他曾遊曆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父親杜閑有奉天令一職。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