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的,他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巴爾紮克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1799—1850),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2400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巴爾紮克1799年5月20日生於法國中部的圖爾城。15歲隨父母遷居巴黎。17歲人法科學校就讀,課餘曾先後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人事務所當差,同時旁聽巴黎大學的文學講座,獲文學學士銜。20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筆名發表過許多不成功的劇本和小說。為維持生計,1825—1828年期間先後從事出版業和印刷業,皆告失敗,負債累累。經過探索和磨煉,巴爾紮克走上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學界的地位。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驢皮記》為他贏得聲譽,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聯係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設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啟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總名定為《人間喜劇》並在《“人間喜劇”前言》中宣稱要做社會曆史的“書記”;認為社會環境陶冶人,因此應著力於“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的物質表現”;要求作家具有“透視力”和“想象力”;注重對地理環境和人物形體的確切描寫。從1829—1849年,巴爾紮克為《人間喜劇》寫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隨筆等,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年)、《高老頭》(1834年)、《幻滅》(1837—1843年)、《農民》(1845年)、《貝姨》(1846年)等。
巴爾紮克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之前,法國小說一直未能完全擺脫故事的格局,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力都有一定局限。巴爾紮克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幾乎無限度擴大了文學的題材,讓社會的方方麵麵,包括那些仿佛與文學的詩情畫意格格不人的東西都能得以描繪。他借鑒了其他文學題材的特點,把戲劇、史詩、繪畫、造型等多種藝術形式融人小說創作中,在西方文學史上第一次如此巨大地豐富了小說的藝術技巧。
盡管巴爾紮克的小說無情揭露社會的不公與黑暗,但他本人卻並不讚成大規模的社會革命,這也是他並沒有加人當時聲勢浩大的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原因。他曾表示:“除了緩慢的改良,沒有任何東西能改變人類社會的等級製度。”
美國文學的先行者——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為這個筆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術語,馬克·吐溫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塞繆爾(即“馬克·吐溫”)曾當過領航員,與其夥伴測量水深時,他的夥伴叫道“MarkTwain!”,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1潯約1.1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船長塞勒斯,曾是位德高望重的領航員,不時為報紙寫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筆名“馬克·吐溫”。1859年,塞勒斯船長發表了一篇預測新奧爾良市將被水淹沒的文章。調皮的薩繆爾決定拿他開個玩笑,就模仿他的筆調寫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諷刺小品。誰知這篇遊戲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長的心,老船長從此棄筆不寫,“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從此在報紙上銷聲匿跡了。
四年後,當上記者的薩繆爾得悉塞勒斯船長謝世的噩耗,為自己當年的惡作劇追悔不已,決心彌補這一過失,於是他繼承了“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並以此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雖然他的財富不多,卻無損他的高超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士、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一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裏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去世,享年75歲,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的作品融幽默與諷刺於一體,既賦有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傑作,又是悲天憫人的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