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
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曆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銅器的出現。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6000—4000年。這一時代是人類從猿人經過漫長的曆史逐步進化為現代人的時期。
人類發展的古代文化,以製造和利用石製工具為特點。根據工具的形狀和使用的複雜程度,石器時代通常劃分為三個獨立的階段,即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大約在上新世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稱為能人的現代人類的祖先,製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製工具。這些非常簡單的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石器。能人被認為是掌握了奧杜韋文化時期利用薄岩片和石芯的製造工藝。這種石製工業由它的產生地坦桑尼亞的歐肚白大峽穀加以命名。這些人類很可能並不打獵,而是以食用腐肉和野生植物為生。大約在150萬年前,一支進化程度更高的人種一直立人出現了。直立人學會了掌握火和製造更複雜石器的技巧,同時活動範圍由非洲擴張到的亞洲,如中國的周口店人。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采集的用途,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係氏族。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中石器時代
在大約2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采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
這個時代的遺跡並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貝塚。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劇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因為農業需要更多土地空間的關係。
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中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為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隻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在中國,這個時代出現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人銅器時代。
氏族社會
氏族社會,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亦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一個氏族有十幾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氏族社會初期,以母係血緣為紐帶,即母權製,稱母係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係血緣為紐帶,即父權製,稱父係氏族社會。
母係氏族社會
約從10000年前開始,人類進人了母係氏族社會。所謂母係氏族,就是每個氏族的全體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老祖母,他們是以母係血緣為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在母係社會中,婦女對財產的支配權大於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呂氏春秋·恃君覽》說,“昔太古嚐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指的就是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的情況。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南的前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都是母係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雖然采集和漁獵仍占重要地位,但農業和飼養業的出現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經濟生活中劃時代的大事。他們的手工業也很有成就,尤其是陶器的發明和製作,使人類第一次改變了對自然物的依賴,集中凸顯了人類的智慧和文明的曙光。
父係氏族社會
約5500年至4000年前,母係氏族社會為父係氏族社會所取代,我國遠古人類進人了父係氏族社會,從此,男權的時代開始了。後期仰韶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和下遊的良渚文化等均屬於父係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