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50年左右,說著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誌克裏特文明的衰落。從此以後,愛琴文明的中心便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了。
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人和克裏特的米諾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係,是從歐洲內陸由北而南進人希臘的。邁錫尼人是希臘人中最早到來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定居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此時克裏特已建立米諾斯文明,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則比較落後,雖已進人銅器時代,猶未建立國家,因此他們是在克裏特直接影響下逐漸向文明過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稱王立國。
邁錫尼城是邁錫尼文明的中心,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附近還有梯林斯城,是直屬於邁錫尼的一個軍事要塞。它們構成邁錫尼王國,在希臘諸國中最為強大。其他著名王國還有伯羅奔尼撒中部的斯巴達和西部的派羅斯,以及中希臘的雅典、底比斯等,它們有時組成一個軍事同盟以聯合作戰,奉邁錫尼為盟主。
邁錫尼文明從公元前1200年以後漸呈衰敗之勢。經濟衰落可能迫使統治者依靠武力掠奪,於是各國各城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戰便是希臘同盟與小亞富裕城市特洛伊的戰爭。此戰打了十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雖攻下特洛伊城,實際上卻是兩敗俱傷。得勝的希臘各國(以邁錫尼為首)無不疲憊不堪,元氣大傷,終於擺脫不了“黃雀在後”的厄運:希臘各國一直難以恢複,便為北方的多利亞人提供可乘之機。他們紛紛南下,攻城略地,逐步征服了除雅典以外的中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各國,宣告了邁錫尼文明的滅亡。
奴隸製帝國
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1206—1635),是一個曆史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原大蒙古國的延伸,也是曆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國與國家之一。蒙古帝國最大疆域麵積高達3300萬平方千米(一說4400萬平方千米),東到太平洋,北抵貝加爾湖(一說達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麵積的22%,超過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涵蓋了當時疆域內1億的人口。
蒙古位於亞洲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帶,素為眾多遊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等民族崛起,構成人類古代遊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中原農耕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衝突與交往。13世紀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衝出高原,掀起一股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這股擴張浪潮便將歐、亞農耕世界攪得周天寒徹,一片昏暗,造成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曆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八九世紀之交,原來遊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蒙古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人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隨之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裏長城、北抵西伯利亞的廣闊咼原地區。10—12世紀,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於一家一戶的遊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顏”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係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拚殺,弱肉強食。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麵。
蒙古帝國(或稱蒙古汗國)包括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元朝隻是蒙古帝國五個汗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大汗汗國的繼續發展。
1635年,多爾袞與嶽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人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Inca)是南美文明的淵源之一,13世紀末期,蓋丘人開始取得權利和聲望,最後打敗了昌蓋人建立了塔萬廷蘇約帝國。塔萬廷蘇約帝國從傳說中的締造者曼可喀巴科到最後一任帝王,即於1553年死於西班牙人之手的阿塔華爾帕。經曆了14任印加王。他們利用千年以來獲得的知識以及從以前的文明中繼承的內容,印加王建立了神權帝國以及神奇的統治機構,把不同部族歸納在其統治之下,帝國的領土廣闊,上起現哥倫比亞的努多德巴斯特地區,下至今智利的烏馬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