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製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節,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令動物可以成長和農作物可以豐盛。
印加人有自己的語言,可是卻沒有一套書寫文字的係統。印加人利用繩結記錄法來代替文字,這就是所謂的“奇普”。
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以前聽說過印加這塊黃金土地。所以,在1531年,得到西班牙國王的允許,他帶了不到200個人從西班牙港口起航,開始了征服一個擁有600萬人口的帝國的旅程。其實,事前弗朗西斯科已經通過征服阿芝台克人獲得了印加正在爆發內戰的秘密,因此他意識到這是征服印加帝國的最好時機。在卡哈馬卡城外,一些西班牙官員見到了印加統治者阿塔瓦爾帕,而且阿塔瓦爾帕同意在城裏接見弗朗西斯科。西班牙人很快就進人了這座廢棄的小鎮,並且很快就各就各位。當印加人到來的時候,弗朗西斯科邀請阿塔瓦爾帕共同進餐。令他們驚喜的是:阿塔瓦爾帕不僅接受了邀請,而且聲稱他的隨從將不帶武器。當他到的時候,一個牧師企圖勸他信奉基督教。這其實是一個進攻的信號。在30分鍾之內,3000個印加人全部被殺。一個帝國就這樣永遠的沒落了。
馬其頓王國
馬其頓王國,巴爾幹半島古代國家。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北部,境內山區稱上馬其頓,瀕愛琴海地帶稱下馬其頓。居民主要是希臘人、色雷斯人和伊利裏亞人。約公元前700年,自稱為馬其頓人的民族開始為人所知。他們在國王佩爾狄卡斯一世及其繼承者的領導下,由阿利亞克蒙河畔向東推進。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國王為首的奴隸占有製國家在下馬其頓首先出現。公元前495—前450年當政的亞曆山大一世統一了整個下馬其頓。公元前413—前399年在位的國王阿爾赫拉奧斯進行了旨在加強王權的軍事和幣製改革,促進了馬其頓的經濟和政治發展。他把首都從阿伊格遷到更靠近海的培拉。
腓力二世最終統一了上、下馬其頓。他在軍事、行政和財政等方麵推行一係列削弱氏族貴族和加強國王權力的改革,國勢日盛,並在鞏固了國內統治後積極向外擴張。公元前338年,在喀羅尼亞戰役中腓力二世戰勝了希臘聯軍,從而成為希臘諸城邦的主宰。其子亞力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0年滅亡波斯帝國,不久建立起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一馬其頓亞曆山大帝國。
亞曆山大死後,他的部將之間經過幾十年的鬥爭,建立了一係列希臘化國家,馬其頓王國僅據有巴爾幹半島一隅。公元前276年,安提柯二世·貢納特被馬其頓軍隊擁立為王,建立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該王朝積極參與希臘化諸國之間爭權擴地的角逐,力圖控製希臘。由於阿哈伊亞同盟勢力的增長,公元前229年和公元前228年雅典和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相繼擺脫了馬其頓的羈絆。腓力五世(公元前220—前179年在位)企圖重新君臨整個希臘,並且在伊利裏亞和小亞細亞擴張,與逐漸向地中海東部滲透的羅馬發生衝突。公元前215—前205年的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與馬其頓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大體維持現狀的和約告終。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00—前197)期間,腓力五世在庫諾斯克法萊戰役中敗北,被迫放棄馬其頓境外的所有領地。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H1—前168)則以馬其頓王佩爾修斯(公元前179—前168年在位)在皮德納戰役中的慘敗告終。佩爾修斯被俘處斬。此後,馬其頓不再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被劃分為4個彼此分離但仍保持一定自治權的地區。第四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49一前148)期間,羅馬鎮壓了馬其頓人大規模的起義以後,又將4個地區合並,使其和伊利裏亞、帖薩利亞一起組成一個由羅馬人直接治理的行省。後這一行省又稱為馬其頓和第二馬其頓。後世稱為馬其頓的地區大致與古代王國的疆域一致。
4.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前30),希臘人在埃及建立的王朝。由亞曆山大大帝部將、留駐埃及的總督托勒密·索特爾(約公元前367—前283)所建。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死去,托勒密成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後與亞曆山大的其他部將互相混戰,最終占有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稱王,為托勒密一世,最後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和其兒子托勒密十五世·小愷撒。王朝的諸位君主都被埃及曆史上認為是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