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曆史文化(2)(2 / 3)

王朝盛時包括埃及本土、地中海的一些島嶼、小亞一部分、敘利亞、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首都為亞曆山大裏亞。王朝的統治主要依靠希臘一馬其頓的殖民者,他們控製了整個國家的中央和地方政權。托勒密王朝時期,全埃及的土地屬於國王。耕種者主要是王田農民,他們是構成居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人身自由,但在政治和生產上受到嚴格的監督。奴隸製盛行。由於奴隸主的剝削,埃及人民多次起義。公元前30年,羅馬軍隊開進埃及,女王克裏奧帕特拉七世自殺身亡,托勒密王朝崩潰。

封建王朝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RomanEmpire)(公元前27—1453),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羅馬曾經有數百年的共和製時代,但自從斯巴達克斯起義以來,羅馬進人了軍人執掌政權的時代,並通過兩次“三頭執政”後,屋大維自命為“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的獨裁者,從此羅馬就進人了“羅馬帝國”時代。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製,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公元前27—公元192)和後期帝國(公元193一76)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裏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冬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裏亞諸帝、戴克裏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公元前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公元前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製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領導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亞王國,建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說始於公元前558年),定都蘇薩,是為波斯帝國之始。繼而向外擴張,征服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敘利亞等地,又向東占領大夏(巴克特裏亞)、粟特等,但在和北方遊牧部落馬薩蓋特人作戰時居魯士失敗被殺。其子岡比西即位後,率兵征服埃及(公元前525年),因發生高墨達政變(公元前522年),返國途中暴卒。

大流士一世鎮壓高墨達政變和各地起義,奪得政權,實行鞏固中央集權的改革,繼續擴張領土,帝國疆域東起印度河,西至愛琴海及非洲東北部(埃及)。前五世紀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時),波斯不斷西進導致持續約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最後以波斯失敗告終。波斯的統治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斷反抗,境內經常爆發反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四世紀以後,國勢轉衰(公元前404—前343年埃及曾獲獨立)。公元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被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徹底打敗,公元前330年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東漢

東漢(公元25—220),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強大而統一的一個朝代,與西漢合稱漢朝。由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建立,曆12帝,共196年。後世所說的“大漢王朝”即是指西漢與東漢這兩大王朝400餘年的曆史時期。因漢光武帝建都洛陽,故稱東漢。

東漢提倡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了造紙術,人類曆史上真正意義的“紙”一一“蔡侯紙”誕生了,從而使中國結束了“竹帛”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東漢還誕生了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巨人一一張衡,他發明了水運渾天儀與地動儀,尤其是地動儀,直到1700多年之後,歐洲才發明了類似的儀器。他在天文學巨著《靈憲》中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解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成為了日後中醫學的“醫方之祖”。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了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人,在醫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成為了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史學巨著。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曆史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紙聖”為蔡倫,“科聖”為張衡,“醫聖”為張仲景,字聖為“許慎”,僅東漢一代就出現了四位“聖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