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剛剛平定了“黃巾之亂”的東漢王朝又逢“董卓之亂”,中央大權逐步落人董卓等權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帶兵的將領與地方豪強也借助於圍剿黃巾軍的機會掌握了大量的武裝,從而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紛紛登上了曆史的舞台。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襲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大魏”,東漢滅亡。自光武帝開基創業到漢獻帝讓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王朝曆十二帝,立國19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國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
政治方麵: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製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製。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製,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
經濟方麵:實行土地私有製,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文化方麵: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製;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公元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名曆史事件
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意大利語:Rinascimento)是一場發生在14—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複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曆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複興”隻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麵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複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盡管文藝複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麵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博學家作出的貢獻。
絕大部分曆史學家相信,對文藝複興這一概念的闡述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薩,特別是在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的著作以及喬托(1267—1337)的繪作誕生的時代。
文藝複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當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摒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