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把“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作為教育孩子的方式。因此,很多孩子都挨過父母的巴掌。貪玩了,打架了,撒謊了,放學不回家了,功課下降了……或多或少都受到過父母的嚴厲指責和“教訓”。然而,父母打罵孩子的背後卻是心痛和內疚,因為他們苦於找不到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冬冬媽媽說:“誰的孩子誰心疼,不是沒辦法,誰願意動手打自己的孩子呀!”
冬冬現在正被關在屋裏反省,媽媽打完他屁股的手也還隱隱作痛。剛才真是氣得媽媽血壓升高……這三次挨打冬冬都不是初犯,而且遠遠不止是事不過三的限製。可是媽媽也知道打孩子沒有用。剛打完,孩子哭得痛心扯肺,孩子在外麵哭,媽媽在房間裏哭。但不一會兒,媽媽的怒氣仍未消,體罰孩子的心仍隱隱作痛,孩子卻又玩得熱火朝天了。
每次嚴格管教冬冬之後,媽媽心裏都很不舒服,不知道管得是不是地方?有時動手打他,心疼得不得了,但不打又怕管得太鬆了,以後會管不住他。
冬冬媽真希望自己能夠在糾正孩子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比較自信的心態,而不是老是內疚……
或大或小,孩子難免會闖禍,這時父母一定得耐心開導教育,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說著容易,孩子卻不一定肯認錯,有時還顯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還惡意頂撞,這種情況下父母很容易衝動打孩子。
其實,打孩子並不能讓孩子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管教孩子應該讓孩子從內心裏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不是“如果我怎麼怎麼了,媽媽就會打屁屁……”否則,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脅了,孩子們就不會有分辨是非的主動性了。
管教孩子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適時改正。打孩子這種方法有時對年幼的孩子頗為奏效,這是因為這時的孩子沒有太多的獨立意識,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打就漸漸失去效用,弄不好還會對親子關係帶來不良的影響。
經常體罰孩子,體罰就會喪失懲戒的效果。體罰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如果濫用,父母動輒就給孩子幾板子或幾巴掌。孩子就會對打習以為常,沒有什麼懼怕了。孩子一旦對打失去了懼怕,“打”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也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
經常打孩子還會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隻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個性的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比自己高大的人無論對錯都有權利管教他。因此,那些挨過打的孩子打那些比自己小的孩子,往往覺得理直氣壯。這很容易使孩子學會“以暴製暴”,學會“打人”,染上暴力行為。這是做父母的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有些父母總是說孩子“不聽話”或者“孩子天生就很壞”。盡管他們想盡力把孩子教育好或者認為自己已經盡力,而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地盡力。有的父母甚至在斥責或者懲罰孩子的時候自己止不住笑了起來。這樣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改掉惡習,走上正路,但是就是不能有效地製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他們無意當中反而導致了孩子的不規矩行為。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斥責或者懲罰隻是一種自己受挫的表現和宣泄。這類父母往往沒有幸福愉快的童年,當時從來沒有人充分肯定過他們的良好本質和表現。因此,他們對自己和孩子就沒有足夠的信心。這樣的家長一定要及時向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作為家長,要寬容,因為孩子總是會犯錯的。可以說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付出的代價。不犯錯誤的孩子往往沒有勇氣,中規中矩,缺乏創造性。所以,家長沒必要對孩子大發雷霆,施以暴力。
127.夾在老婆和老媽之間受“夾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