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拆掉學業心障之牆:成功從心開始(1)(1 / 3)

雖然,“誌當存高遠”一向為人稱道,但沒有芸芸眾生何謂社會?雖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賞,但沒有小小兵卒何謂軍隊?天上隻有一個太陽,地上隻有一座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的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高大,同樣勃勃向上。

隻有牢牢地紮根於現實土地上的夢想,才有指望它化為你一生可以為之奮鬥的理想;如果夢想離開了現實,就會成為磨滅了你人生的空想。

走進大學的“第一課”

心路迷障:從未遇到過的煩惱和迷惘

新學期開學,王芳走進了向往已久的大學校園。剛入學那會,王芳被一陣興奮和喜悅所籠罩。沒有了做不完的題,沒有了高三壓抑沉悶單調的生活,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管束,她像一隻快樂自由的鳥在大學的天空自由的飛翔。但這隻鳥沒飛了幾天,好奇和新鮮感褪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從未遇到過的煩惱和迷惘。

早晨起床時,再也沒有了爸媽的提醒,也沒有了可口的早餐等著她享用。有好幾次,竟然一下睡到了將近9點,慌忙穿衣起床,也顧不得梳洗打扮,更不用說吃早餐了,便匆匆飛奔教室而去。可想而知,當她蓬頭垢麵出現在教室時,是怎樣的尷尬,老師的批評少不了,同學們的眼光裏更是有一種別樣的含義:一個女孩子家,怎麼這麼懶,這麼邋遢。從未遇到這種情況的王芳,更是無地自容,羞愧難當,在眾目睽睽之下竟差點忍不住哭起來。

起床的問題剛解決,又有了新問題。在家時為了讓她一心學習,所有的衣服都是母親幫她洗的,她從未動手洗過一件衣服。而今來到了遠離家鄉的大學,麵對這一大堆脫下來的髒衣服,王芳不禁皺起了眉頭。能換的都已穿過了,總不能再換這些髒衣服吧!於是,王芳開始自己學著洗衣服。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洗衣服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在從未洗過衣服的王芳,並不比做高考題簡單。

王芳在理財方麵,也是一本糊塗賬。花錢從來沒有計劃,常常隨意而為。宿舍裏的女孩愛逛街,常常拉上她一塊去。到了街上看見五言六色的衣服和花樣繁多的小工藝品,王芳常常經不起誘惑,不管需要不需要,便買了下來。而日常其他方麵的花銷,她也是興之所至,想花就花。這樣下來,她口袋裏的錢,往往不知道幹了什麼,就不見了蹤影。而她並不是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女孩,她也知道父母賺錢的不易,她有時也很懊惱,但她就是不知道怎樣去花錢,怎樣去計劃和管理……

更讓她鬱悶的還在後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感覺自己學習時不像高中時候那樣充滿了勁頭,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有激情四溢的感覺。她感覺自己突然間沒有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為此陷入了更大的迷惘……

心理透析:大學新生不適應及其原因

王芳的煩惱與迷惘,正是很多大學新生都會遇到的適應性問題。適應是一個源於生物學的概念,心理學引用過來,說的是有機體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反應。適應是一種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機體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與環境保持平衡。如果有機體與環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變行為來重建平衡。這種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就是適應。這就告訴我們,生活就是適應,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如此看來,大學新生麵臨一個新生活的心理適應期,多多少少出現適應性問題,便是生活的必然了。換句話說,大學新生出現適應性問題是情理之中的事,沒有適應性問題才是怪事。適應就是平衡,適應就是發展,適應就是成長。

走進大學校門的新生,會麵臨哪些不適應呢?

一是環境的不適應。大學新生,大多都是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鄉,離開親人,離開父母,來到大學校園,麵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生活,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園,陌生的臉孔。從地方中學到高等學府,校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新生從中小城市、鄉鎮農村到大城市讀書,更會感到環境的陌生。再有,大學裏的上課場所,由中學裏“一個蘿卜一個坑”,變成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圖書館、網吧、宿舍、自習室,也今非昔比。這一切都需要逐漸適應。

二是生活的不適應。中學時候,生活上許多事情都由父母包辦。進入大學後,衛生要自己搞,衣服要自己洗,飯要自己打,錢要自己花,許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自己處理。再有,新生入校後,很多家長把一個學期的生活費一次性給學生,學生一下子拿著這麼多錢,缺乏一個統籌性的安排,盲目衝動性消費太多。這都需要重新適應。

三是學習的不適應。中學階段,學習目標、內容、要求,主要是教師來安排的。學生在上課時習慣於“填鴨式”的教學,隻要聽懂教師的講解,課後順利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即可。大學的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都與中學有了很大不同。大學教師講授比較抽象和概括,教師上課時數明顯減少,學生自學時間大大增加。學生更多要靠自學。這對大學新生來說更難以適應,以至一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學生,入學後第一次考試,會出現不及格的現象。

四是人際的不適應。想家,是大部分新生的共同心態。這是因為過去的同學好友分手了,新的人際關係還沒有建立,人際交往的需要不能滿足。中學的時候,新生也有一個適應的問題,但到底同學們是一個地區的人,有更多的共性,而且老師就在身邊。到了大學,大家來自四麵八方,語言習慣、生活習慣等會有更多不同,老師也很難在身邊。於是,會出現種種人際關係的適應問題。

五是角色的不適應。社會角色的變化也是需要適應的問題。走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很多在中學時代是班級乃至學校的“佼佼者”。進了大學校園以後,“山外青山樓外樓”,麵對新的競爭群體,使許多人感到自己沒有了過去的優勢。有人把這叫做“大學生的相對平庸化現象”。有的大學新生為此在學習上找不到新的支點,找不到新的方向。這是一種需要適應的角色問題。另外,中學那會兒,是全校資格最老的“大哥哥”、“大姐姐”。而到了大學,成了資格最嫩的“小弟弟”、“小妹妹”,從峰頂一下跌到了穀底。這種角色變化也需要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