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拆掉自我心障之牆:和自己好好相處(1)(1 / 3)

如果你能夠接納自己,從心裏喜歡自己,那麼,你就會用燦爛的微笑重新審視自己,你身上的一切都閃耀著青春的光彩。更奇妙的是,你身邊的人也會漸漸以這樣的眼光看你。

一旦真正從內心接納了自我,接納了別人,你就會切身體驗到一種安全感,你的心靈就能安寧下來。隻有在安寧的心態下,才有更好的自我完善。

都知道我是一個壞女孩

心路迷障:對生活的不滿幾乎變成了怒火

蔭宇,是一個20歲的女孩給自己的筆名。透過這筆名,我們分明看到她心中陰雨連綿。她心中到底有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蔭宇出生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因為家境的不好,從小她就離開了父母,在一個親戚家裏長大。媽媽,在蔭宇的心裏是個陌生的字眼。她幼小的心靈裏過早地有了一絲冷漠。一個困惑的問題在她心裏一直縈繞:媽媽為什麼不要我?!

在親戚家裏,蔭宇有一個比他大兩歲的小表兄。他們在一起玩耍,多少地讓蔭宇的心裏少了一點陰雨,多了一縷陽光。但是,這一縷陽光在她心裏太短了。大概是蔭宇六七歲的時候,蔭宇和小表兄兩個人玩起了“過家家”。不知是電視裏的鏡頭還是生活裏的鏡頭的啟發,讓兩個孩子精光的身子摟在一起,做起了“夫妻”。他們當時的感覺隻是挺好玩的。這樣好玩的事情當然不止一次。幾次之後,兩個孩子似乎都感覺到這樣的事情不好。於是,小表兄說,千萬不能告訴別人。蔭宇自然是點頭。此後,蔭宇雖然不願意再玩這樣的遊戲,可是他們還是時常地做一回“夫妻”。轉眼,蔭宇過了10歲,小表兄13歲了。當他們又一次做起“夫妻”的時候,小表兄很是異樣了。於是,蔭宇心中不再好玩,把表兄推到了一旁。此後,蔭宇的心裏陽光沒有了,有的是渴望,是羞澀,是不安,是緊張,是恐懼,她自己也弄不清,反正她感到了自己心裏時常有一種陰雨連綿的感覺。但是,表兄反而來了真正的熱情。表兄一次次要求蔭宇,蔭宇一次次拒絕,但又一次次擁在了一起。到初中的時候,蔭宇徹底拒絕了表兄的要求:不,我們不能!這時,表兄在蔭宇的眼裏有點像魔鬼了。

就在這個時候,生活的變化,讓蔭宇又回到了媽媽的身邊。但是,媽媽沒有走進蔭宇的心,母女還是那樣隔膜。簡單粗魯的爸爸更不懂蔭宇的心。大人們也是太粗心了。兩個孩子的事情,大人竟然沒有察覺。

走進中學以後,蔭宇的學習還是那樣地出色,又是當幹部,又是做主持,在學校裏依然是佼佼者。表麵上生活似乎是安寧的,是陽光燦爛的,然而在蔭宇的心裏,卻是過去淡淡的陰雨開始化作了暴風驟雨,她躁動不安,她痛苦不堪。在蔭宇的心裏,自己越來越是一個壞女孩,一個最壞最壞的女孩。於是,這一個陰雨的晚上,在學校裏,她居然喝了酒。酒後她跑到了操場上,在風雨中大哭,大笑……蔭宇自己說:就是從這時候大家都知道了我是個壞女孩。

事後蔭宇發燒了,大病一場。在醫院裏,媽媽照顧的無微不至。在一次媽媽喂藥的時候,蔭宇第一次坦露了心中的秘密。然而,媽媽卻隻說了一句“不要隨便瞎說”,就過去了。蔭宇沒想到媽媽如此輕描淡寫。她心裏很是不滿,媽媽為什麼這樣?!從此蔭宇又和媽媽沒有了話說。對家,對媽媽更是心寒。

是誰讓我成了壞女孩?是媽媽,是爸爸,是家庭,是親戚,是世上所有的人?最後,蔭宇把答案指向了一個人——他的表兄。蔭宇開始恨,無邊無際地恨。

帶著這樣的怨恨,蔭宇來到了一所大專讀書。在這裏,蔭宇喜歡上了一個男孩。但是幾個月後,男孩離開了他。據說是男孩的母親,知道了蔭宇當初在學校裏操場上的一幕,堅決不同意他們的感情。蔭宇的心裏流淚了。淚水過後,她的怨恨更重了,她對生活中的不滿幾乎變成了怒火。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表兄要結婚的消息,突然一個可怕的念頭在心中騰空而起:去衝他的婚禮!殺了他!!

就是在這時候,蔭宇開始了心理求援。我們聽到的是蔭宇的呼喚:生活為什麼這樣對我?我該怎麼辦?

心理解析:不滿和怨恨是一種自責自罪

蔭宇為什麼對生活懷著深深的怨恨和不滿?

由蔭宇的故事我們自然需要這樣的反思: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早期生活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蔭宇的心靈的扭曲,與家庭功能失調的早期生活直接相關。寄養本身已經容易傷害孩子們的心靈,成人再漠視孩子的心靈,就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了。童年的性經曆,給人留下的陰影也是難於消退的。如果成人能夠對孩子的心靈多一份關注,孩子的心靈會少一份陰雨。從這個角度說,蔭宇對生活的不滿和抱怨是有道理的。

但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導致蔭宇對生活如此不滿和怨恨的深層心理淵源,是對自己的不滿,是對自己的怨恨,是自罪自責心態:她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女孩。

蔭宇和表兄做“夫妻”的故事,最初應該說始於好奇和模仿,是一種童年性遊戲。原本是無可非議的。後來或多或少有了真實的性成份的時候,他們在關鍵的時刻終止了那樣的故事。按說,事情也就過去了。但是,在蔭宇的心裏,卻懷著對這件事情的深深的自我批判。雖然,表麵看來,似乎蔭宇是被動的,特別是長大些以後。但是,心理分析的結果告訴我們,不僅最初的模仿不是純粹的被動,而且長大些以後也不是純粹的被動。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女孩的性意識已經開始覺醒,對性遊戲已經有了一種異樣的性的感覺。這種感覺讓女孩心慌意亂,一麵是朦朧的渴望,一麵是深深地自責。就是在這樣的心理衝突中,走過了最後的那段故事。心理衝突的結果,蔭宇選擇了堅定地說不。這是很難得的,男孩正是在這樣的影響下,也望而卻步了。但是,蔭宇走進青春季節,性的真正覺醒激活了留在心中的陰影:我不是好女孩。自罪自責是很痛苦的。所以才有了雨中操場的一幕。但是操場的一幕沒有真正宣泄掉內心的痛苦。

於是,她和媽媽坦露了隱秘。坦露隱秘的心理動因是希望得到媽媽的責難批評。人常常有這樣的心態,自罪自責的時候,別人的批評反而會減輕心理壓力。小孩子犯錯之後,媽媽一直不說不鬧,反而讓他會惴惴不安。一旦說了鬧了,他的心反倒安寧了。蔭宇的心態就是這樣。但是她沒有得到她潛意識中的這種滿足。於是,她怪媽媽輕描淡寫,她不滿意媽媽,不滿意生活。

心靈跨越:接納了自己就會接納生活

大凡對生活不滿和抱怨的人,都是不能接納自己。蔭宇就是在對自己不滿的自罪自責中生活著。但是,她自己並不清楚這一點。這是因為她在潛意識裏運用了心理防衛機製,她把自己的心態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把對自己的不滿轉為對別人對生活的不滿。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作用”。這樣可以減輕一些內心的壓力,但是並不能讓心中的陰雨真正化為陽光。於是,蔭宇開始了心理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