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拆掉自我心障之牆:和自己好好相處(1)(2 / 3)

人,隻有自己才能最終救自己。人的心靈最需要自我救助。蔭宇自救的關鍵是悅納自己。蔭宇童年的性經曆隻是一種性遊戲。這是人的正常性發育過程中,一個極其自然的現象,不存在性道德問題。怎麼會因此就不再是好女孩?至於青春性心理的萌動,更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接納了自己,就會慢慢地接納生活。對生活少了一份不滿和抱怨,心中就會多一份陽光和溫暖,人生也就走過了陰雨的日子。到時候,她就會有一個燦爛的筆名了。

接納自我,才能完善自我

心路迷障:腦海裏經常呈現和人吵架的畫麵

我是一個大三女孩。看了您的書,知道您是可以信賴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裏經常想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或是以後才做的事。比如,我上午學習的時候想下午給您發郵件,盡管知道不是馬上要做的事,我卻無法做到安心學習,總是為這件事而分心。而且,這樣分心的情況一直都有。我很擔心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對以後會不利。我想做一個意誌堅定的人,現在眼看就要走上社會,所以,這讓我很著急。

最讓我莫名其妙的是,我腦海裏經常呈現出和別人吵架的畫麵,而且很激烈,最後自己總是勝者,感到很痛快,有時甚至痛快得想流淚。還有,對於和我水平差不多的人,如果她在某一次或某方麵比我好,我心裏就有一絲不快,有時會拿話語攻擊那個人,有時即使不說心裏也對那個人懷有不滿。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自己的優點,有時別人比自己強是很正常的。盡管明白這個道理,有時還是會有不服氣的心理,甚至是嫉妒。可是,如果她是比我差的人,或是外表差,或是說話差,等等,我又會有瞧不起人家的心理。我知道,一個人心裏怎麼想,從言行上就會表現出來,這樣就會影響不好。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容不下別人的人,是一個以貌取人的人。我為什麼會這樣?

我是一個自卑的人,一個很容易依賴別人的人。確實,我從小依賴父母,什麼事都靠父母,有困難的時候我就會逃避。在學習上,我總是被父母否定。他們經常會把我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他們越這樣比較我就越煩,就會生父母的氣,那個被父母拿來與我比較的人,則會成為我心中敵對的對象。

上了大學以後,我意識到遇到困難要去麵對,凡事要靠自己。到現在,慢慢不再自卑,但仍然是一個意誌不夠堅定的人。我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比如,我正在學習,而且是計劃必須完成的,可有人和我談天,我也不好意思說我要學習,不忍心掃人家的興,尤其是當人家心情不好想找我談心的時候。最後,往往是自己後悔為什麼沒有拒絕,經常找後悔藥吃。

另外,我似乎分不清什麼是忍讓,什麼是忍氣吞聲,總是不該忍讓的時候卻不說話,該忍讓的時候卻發泄了不滿。這是我自卑的表現嗎?

我不光自卑,還很敏感。總是覺得別人討厭我,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語氣就能讓我想很多,而且經常覺得別人跟我接近都是有不純的目的,比如是想利用我什麼的。我經常看一些電視劇,裏麵有很多就是這樣,善良的人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親經常和母親說單位裏人們勾心鬥角的事,讓我覺得人是不可相信的,要防著點,不能被人利用。如果想在社會上立足,心眼就必須多一些。可是,我現在缺乏的是一定的判斷力,所以基本上分不清誰對我好是真的。往往在我的猜疑中,一些人認為我不可交,認為我清高,離我遠遠的;另一些人則在我的猜疑中,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其實我也不想這樣。

在初中時,我討厭女生,討厭女生的矯情,討厭女生的話語和動作,甚至討厭自己也是個女生。雖然現在不那樣了,但從內心深處,我不太願意接觸女生。現在有一個朋友對我很好,但內心深處我不接受她,不喜歡她依賴我。因為在我心裏,她不是我真正所喜歡的那種人。盡管她對我很好,盡管我不高興時會向她訴說她也會開導我,但她心裏不高興我也不願意去安慰她。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跟任何人都要保持距離,不能太好,太關心,否則對方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會對我不在乎。我討厭別人對我亂發脾氣,即便是朋友。而她碰巧又是那種經常和自己認為親近的人發泄自己不滿的人,而且脾氣很大。其實,我很早以前也是她這樣的,很可笑的。

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如果別人否定我的想法或做法,我真會認為自己是錯的,真傻。直到現在我仍有這樣的想法。母親經常要我注意自己各方麵的言行舉止,要讓別人說我好,要學習別人的優點。盡管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不太恰當的,但我似乎已經形成了那樣的模式,總是想讓別人承認我,總是認為別人比我強。

自卑和敏感的狀況已經持續了七八年了。到大學以後,想心理谘詢的念頭有時很強烈。可每當這個念頭來了的時候,我又告訴自己,要自己處理。就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現在。現在跟您說這些不是心裏多麼難受,可以說比較平靜。

我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必須在各方麵完善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好的出路,起碼是物質上我要讓父母過得好。我相信,您能明白一個要自己努力開拓擔起對父母責任和承諾的孩子的用心的。請您告訴我,我該怎麼辦?

心理透析:源於完美主義心結

感謝你的信賴。初讀你的故事,表麵看來,你訴說了這許多的故事,似乎沒有多少聯係,似乎給人一頭霧水。仔細研究才發現,有點像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你這許多似乎零散的故事,都源於一個心結。

這個心結是什麼呢?用你自己的話說,叫做自卑,用心理學的話說,叫做不能自我接納,叫做完美主義傾向。不能自我接納,就是因為完美主義傾向。從你來信的字裏行間,都可以看出你的完美主義。即便開頭你說的為想著發郵件而分心的那些似乎多餘的話,已讓你的完美主義初露端倪。誰心裏有事兒都會難免分心,你卻為此“很擔心”,“很著急”,這不是過於追求完美嗎?中間幾乎都是對自己的消極評價。至於結尾說“必須在各方麵完善自己”,更集中地反映了你的完美主義。一個人越是想追求完美,越是不能自我接納,越是不能自我接納,越是想進一步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你的所謂依賴別人,就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你不敢拒絕別人,也反映了對別人的依賴心理。家庭教育上,媽媽過於苛刻的要求和較多的負麵評價,以及總拿那些比你好的孩子來比較,讓你沒有很好的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沒有形成很好的自我接納,沒有形成很好的自我安全感。而父母經常說人們“勾心鬥角的事”,又加劇了這種不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缺乏了就需要補償。通過什麼途徑補償呢?追求完美便是讓安全感得到補償的一個途徑。所以,一個人越是缺乏安全感,越是要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