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拆掉人際心障之牆:別把陽光關在門外(2)(1 / 3)

幹涉別人“內政”背後

心路迷障:難道我勸告朋友錯了嗎?

現在,走進心理谘詢室的這個大學男孩,一臉的愁苦和困惑。他說:“我今年22歲,正在讀大二。我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困惑,心裏感到很不平衡,煩躁不安……”他反複訴說著心裏的煩躁不安。

心靈的困擾必定有生活的原因。但是,心理谘詢常常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人不願意涉及生活的現實問題,隻是一味地訴說自己的心情,帶著心理谘詢師繞一個很大的圈子。於是,我說:“不弄清你究竟是為什麼煩躁不安,怎麼給你提供幫助呢?”

沉吟良久,他才開始談生活的現實問題,還是吞吞吐吐:“今天,我的一個朋友,考試考得不好。我本來是好意地勸說,我說,不能天天談愛情,還是應該以學業為重,不然怎麼成?因此我們鬧了點小矛盾……”

那個朋友是男生還是女生?關係如何?為什麼勸說?他的訴說顯然在回避這些實質性的問題,還在繞圈子,還是讓人一頭霧水。我分明感到他還是有壓力,隻好再次介紹說,心理谘詢師不是道德家,不會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判,不用有任何壓力。

幾經溝通,我總算弄清了他的生活故事。

這是一個女生和兩個男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便是來訪的這位男生。他說:“女孩正在和另一個男孩談戀愛,我和他倆是好朋友的關係。出於為朋友著想,我和那個女孩說,我們都是來自農村的,你家境又不是很好,應該學業為重,你看這次考試考得這樣不好,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來,怎能隻知道戀愛而耽誤了學業?你應該懸崖勒馬!她卻很不客氣地說,我怎樣與你有什麼關係,你不要管我的閑事!這讓我很是難為情。她為什麼這樣說我?那個男孩也責難我說,你怎麼能這樣說她?我是為她好才這樣說的呀!這讓我很難受,很困惑,難道我勸告朋友錯了嗎?”

心理透析:幹涉別人內政事出有因

“人家怎麼生活,人家是戀愛第一,還是學業為重,究竟是人家的事情,還是你的事情?”我們平靜地交流著。

“是人家的事情。”男孩很清楚。

“那就是說,你讚同下麵的觀點:作為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作為成人,在一定的社會規範內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到底該怎樣生活,是個人的‘內政’問題。是嗎?”我說,“正如國際之間兩個國家再友好,也還是互不幹涉內政一樣,人際之間,更需要保持心理距離,彼此更需要心理的自由度。在心理谘詢中常常有青少年遇到這樣的困擾,一旦是朋友了,就忘記了求同存異,結果弄得彼此不愉快。其實,朋友最講究‘君子和而不同’。作為朋友,即使再好,也隻是在人家需要的時候幫一把手,而不是要求別人服從自己的意誌,不是替代人家對生活進行選擇。就是說,好朋友也是彼此不幹涉個人的‘內政’為好,你說是這樣嗎?”

“是……”

“那麼,人家說你多管閑事就不是沒有道理了,你也就不是蒙冤了,是嗎?”

“對,這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嘛,我幹嘛要插手呢?幹嘛要無端地自尋煩惱呢?”他似乎領悟得很快。

“煩惱是自尋的,但不是無端的,人的活動必定有其心理動因。為什麼你要勸說女孩呢?”我話鋒一轉,“現在,心理谘詢師也許要扮演一個未必讓你歡迎的角色了。我們剛才從一般的人際心理規律的角度分析,你認識到了自己是幹涉人家的‘內政’。現在的問題是,以你20多歲的一個大學生,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去幹涉別人的‘內政’的,不會無緣無故地幹涉別人的生活選擇的。就是說,你多管閑事的背後必定事出有因,並非真正無端地多管‘閑事’。你所以那樣對她講,所以那樣勸告她,必定有你可能不願意說出來的,或者沒有意識到的潛在心理動因。就是說,一定有一個‘為什麼’。這是必然的。如果你能夠捫心自問,不回避,不掩飾,也許會意識到這個‘為什麼’。即使當時你不清楚,現在也會意識到了。你願意直視自己的心嗎?”

心靈跨越:我看清了自己的心

男孩久久地沉默後,還是有幾分心虛:“莫非我是出於嫉妒,或者說我愛上了那個女孩,那麼我豈不是太不夠朋友了?”

“正是這個原因讓你不敢直麵自己,你不願意或者沒有信心直接和朋友去競爭女孩的心。”我繼續分析道,“於是,你很自然地啟用了人們常用的心理防衛機製: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你說的家境不好,應學業為重,這的確是一個最好說出來的理由,但決非真實的理由,而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合理化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可以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自然不妨使用,事實上人們也常常如此。問題是你把自我心理防衛的心態要強加給別人,並且正是你也愛戀的女孩,就難以讓人接受了。這不僅是幹涉了女孩的‘內政’,而且,女孩又分明感到了你感情的不真實,不真誠,甚至還會看做是你的虛偽。於是對你很不客氣了。於是,你的心失去平衡,煩躁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