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我最擔心的是我的兒女的前途,我為自己一雙兒女的未來而焦慮,我希望兒子將來能上××大學,但怕他考不上。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但是兒子的成績不是太優秀,離我的標準還差很遠。”
這時,催眠師已經對他所麵臨的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他擔心自己考試的問題隻是現象,擔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學才是根源,這是在以一種替代的方式來體現內心的真實狀態。
於是,催眠師決定加深催眠深度,對他無意識中的觀念進行幹預。催眠師發出一係列的指令令其放鬆:“放鬆……再放鬆……很好……深呼吸……”在更深的催眠狀態中,催眠師對小張進行了一番關於兒女前途觀念的正確引導,但是小張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觀念,強調現代社會隻有上好大學才能有出息,並提到自己當年也非常想上××大學。這次催眠後,考試焦慮症狀有所緩解,並在催眠過程中好好地睡了一覺——催眠的過程大約持續了半個多小時,但暗示他睡覺的時間卻用了3個小時。醒來以後,小張說自己心理緊張的程度降低了,並告訴催眠師自己睡了3個小時,很舒服、很放鬆,希望再做幾次。但是,小張的無意識並沒有接納催眠師的觀念。一言以蔽之,小張得到了暫時的放鬆,但他的問題卻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在對小張進行催眠以後,催眠師對催眠的全過程進行了反思。很快,就有兩個疑點暴露出來了。其一,用自己的考試焦慮來替代對兒女前程的擔憂,這本身並不具有合理性。因為,父母可以光明正大地擔憂子女的前程,沒有必要躲躲閃閃。通常情況下,被偽裝、被隱蔽的應該是那些不為社會道德規範所接受的行為,而這裏並不是這種情況。其二,小張提到希望自己兒子能上××大學,而自己也曾想上××大學,那麼他為什麼不要求兒子上名牌大學,而必須是這一所特定的大學呢?難道這裏麵包含某種情結嗎?這會有可能是一個突破口嗎?至少,這是一條可能的路徑。所有這些問題,催眠師知道一旦找到突破口就能一一解開。
小張按照預約時間前來接受第二次催眠。第二次,他進入催眠狀態所用的時間更短,並且程度也達到了深度催眠。催眠師說:“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就是希望你的兒子考上××大學?這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請回答我的問題。”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小張並沒有回答催眠師的問題,而是把話題轉到其小姨子身上,說這才是困擾他的最大的問題。聽起來,這似乎不是很合邏輯,與他現在要解決的問題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催眠師知道,當來訪者進入無意識層麵,他所表露出的任何內容都是有意義的。所以,催眠師沒有打斷他的話題,而是鼓勵他繼續說,催眠師也根據他的話來具體分析。
談到他的小姨子,小張陷入了困惑、自卑、痛苦、自責等複雜的情緒之中而不能自拔……
小張是這樣講述自己往事的:“多年來,我與小姨子的關係很好,我很喜歡見到小姨子,並樂意給她花錢消費,陪她下館子吃西餐,逛商場購物……”隨後,小張便開始哭泣,說話也有點斷斷續續。“我也感到在小姨子身上揮霍大筆的錢財,這樣做不值得。為了掙這些錢所做的事,影響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差點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引起了妻子的猜疑……我也後悔、怨恨、自責,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可思議,除了獲得小姨子的微笑證明自己的‘成功’外,我別無其他欲求,甚至我對她連非分之想也不存在,我一次都沒有碰過她的手,但就是想買東西給她,好像不買不舒服似的,而買了以後又後悔,我自己都覺得很矛盾,但我也說不明白這是為什麼。”為了追尋深層次原因,催眠師在催眠狀態下請小張談談與小姨子相識的情境。
小張:“那是與我愛人結婚之後不久,有一次我出差去愛人老家所在的城市,妻子讓我順便去探望當時正在紡織廠工作的小姨子,當時她正在上班,因此穿著工作服就到廠門口來見我。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不知怎麼地,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當時心裏咯噔一下,仿佛什麼神經被觸動了一樣。”
催眠師:“請談談似曾相識是什麼意思,和誰似曾相識?”
小張沉默一會兒解釋道:“第一次見到小姨子時,她工作服上、帽子上沾滿了棉花絮,甚至鼻孔裏也沾了棉花絮。而這使我猛然聯想到初中時與女同桌之間發生的事情,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變成那樣了。”
催眠師接著問:“那是什麼事情?”小張說:“讀初中時,我的同桌是位女同學,眼睛長得很迷人,我有點喜歡她。她成績很好,我的成績一般,不如她,隻是英語可以和她比一比,她平時對我愛理不理的,其實我知道她打心眼裏就瞧不起我。有一次我的英語考試得了滿分,我很高興,而她沒有考到滿分。後來聽同學說她在背後大肆宣揚我尿床的毛病,因為她與我外婆同村,我當時寄住外婆家讀書,所以她知道我有尿床的毛病,並對同學講了,這讓我很丟麵子,嚴重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她有課間趴在桌子上睡覺的習慣,為了報複,有一次我就惡作劇地用毛筆在她臉上畫了兩個圈,盡管她醒後把墨汁洗了又洗,但臉上還是留下了痕跡,引起了大家的哄笑。她狠狠地罵了我,並很快要求調換了座位,對此我很失落,同時,我下定決心,要通過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引起她的注意。從此,我發誓努力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讓她知道我是有出息的,挽回失去的麵子和男子漢的自尊。進人高中後,盡管再也見不到那位女同桌,但挽回麵子和自尊的願望卻有增無減,在開學不久以後我就在桌上刻下了‘××大學’四個字。然而後來,高考我沒能如願,隻考上了大專,從此心灰意冷,想通過掙錢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繼續捍衛男子漢的麵子和自尊,讓她能高看我一眼,不論是羨慕還是嫉妒的眼神都可以。”
終於,催眠師找到了他真正的問題所在。少年時代對同桌的女同學的暗戀和自卑才是其心理情結的關鍵,至於對考試的焦慮、對子女前程的擔憂,甚至對小姨子的過分關心,所有這些,不過是一層一層的偽裝和隱蔽而已,在他內心深處這些都隻是寄托品而已。
催眠師:“好的,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終於找到了困擾你長達25年的心理情結。在你的少年時代,情竇初開之時,你朦朦朧朧地愛上了你的女同桌,可是你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情感回報。其實這也很正常,也許是她喜歡的不是你這種類型的人。而當時缺乏理性的你,因為愛,因為自己的自尊,也因為報複心在作祟,做出了用毛筆在女同學臉上畫圈這樣的行為,結果導致被女同學大罵一頓,並從此分座。到高中後,你們不在一起了,但這畢竟是你的初戀,而且是這樣一個結局,所以導致你形成了一個心理情結。本來你的小姨子與你的女同學毫不相幹,在初中時用毛筆在女同學臉上畫圈而形成的情結已壓抑到了無意識裏麵,這種情結後來又投射到你小姨子鼻孔裏的棉花絮上,以此為移情的關聯,產生無端的聯係,即條件反射,從此你把小姨子作為顯示成功的對象。盡管你已淡忘了從前的同學,但小姨子卻在你的潛在意識中替代了初中時的女同桌。你拚命在你的小姨子身上花錢,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成功。當這種用以證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方式不為社會所認可的時候,你又再以重新的偽裝——關心子女前程、自己的考試來隱蔽。說到底,問題的關鍵還是你少年時的情結,也就是想用自己的成功贏得同桌的芳心。但是,由於這情結深藏於潛意識中,你自己根本就無法覺察,所以平時自己也會覺得很奇怪。”
小張:“我的心情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回去以後我要好好同妻子談談,重新開始我們的新生活,不要因為年少時的這點小事影響了我們夫妻間的感情,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催眠師:“現在你已明白事情的真相。我還要說的是,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要過分地內疚、自責。再次見到你的小姨子時也以平常心去正確地麵對,不要一味回避。從此,你的心靈獲得了自由,不再忍受內心的矛盾衝突和困擾了,你也會重新擁有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前途!”
在催眠狀態下,小張流露出想掙一筆錢作為對妻兒的補償以及為了掙錢鋌而走險的念頭。催眠師嚴肅地告誡小張:“你的妻兒最需要的不是錢財,他們更期盼的是你有一顆純樸安寧的心,他們追求的是家庭的和睦,一家人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小張:“我懂了,我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寧和幸福!”至此整個催眠治療過程結束。當小張被喚醒以後,他陳述道:“現在,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對催眠過程不能回憶起來,不過這樣我感覺更加輕鬆愉快。”這正是催眠師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無端地與其他事物相聯係進而形成條件反射是本案例的症結所在。小張在青春期對異性情竇初開時,遭到冷遇,並被公開隱私,使其自尊心受到了嚴重傷害,成為深深埋在心底的精神創傷。從此埋下了情感困惑的種子,讓他難以自拔。
小張由於為早年的精神創傷而感到丟了麵子,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本能地產生一種強烈的顯示成功的欲望,並成為其終身的奮鬥目標。如想上××大學及理想破滅後的拚命掙錢、瘋狂消費都是在挽回失去的麵子和男人的自尊。
小張在初中時代用毛筆在女同學臉上畫圈,通過投射於後來第一次見到小姨子鼻孔裏的棉絮的“似曾相識”,而將對女同學的情感轉移到小姨子身上,繼而引發了小張為了他的小姨子而拚命掙錢、瘋狂消費的異常行為。
本例如果僅僅使用一般的心理谘詢方法是難以找出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情結的,這在意識層麵也是不易解決的心理障礙。經過催眠治療,幫助求助者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像給竹筍剝皮一樣,剝去層層的表象,剝去層層的偽裝,找到了深深隱藏於潛意識中的情結,並使之轉換到意識層麵,使求助者發現心理障礙的症結,從而使壓抑在內心很久的複雜、痛苦、矛盾的情緒得到宣泄,收到良好的心理治療效果,最終走上正常的道路。
情不自禁的怪異行為
人的感知與行為常常是不一致的。人們通常都以為,在非強迫的狀態下,一個人做的事是心甘情願去做的,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人們當中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明明打心底裏不願意做某件事,但是卻又不由自主地去做,甚至經常去做。所以才會出現不安、煩躁的現象,這種焦灼、不安、煩躁的心態也就慢慢會導致怪異的行為。催眠師曾遇到一個此類案例。
為使大家對案例有充分的了解,先從背景說起。某大學宿管中心的值班人員反映,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看到一個男同學在宿舍的垃圾堆旁翻找東西。值班人員上前問他找什麼,他並不說話,隻是衝人一笑,仍然自顧自地翻找。值班人員將這一情況向學院反映了,學院於是向該學生同宿舍其他同學了解情況,他們一致反映這個同學的生活極不規律,經常看不到他正常吃飯,他也不大喜歡與別人交往。他們還反映了另外一件事情,有一次同宿舍的一個同學買了一份盒飯回來,但是嚐了一口感覺味道不好,就連快餐盒一起丟進了垃圾桶裏,他晚上回來後發現快餐盒裏的飯菜居然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但也都沒有當回事。這事到底是不是他幹的呢?誰也不敢確定,也都不好意思亂說,大家隻是隱約感到這事與他有些關聯。針對這種情況,輔導員決定用關愛和重視的態度找該學生談了一次話。談話過程中,輔導員並沒有直接認定做那些事的人是他,僅僅是了解一些情況。該學生拒絕承認做過這些事,並且說是有人造謠誣陷,是人際矛盾所致。在此情境下,老師也沒法深究,因為這種事情並沒有妨礙他人和集體,而他本人又沒有求助的欲望,因此隻能暫時作罷,希望以後不再有類似事情發生。
後來,一個外校的心理學專家作學術報告結束後,有一個學生單獨向他谘詢。這位學生所說的問題非常罕見:他的一個同學經常撿別人丟棄的食物來吃,而他自己也控製不了。專家憑著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認定這個同學所描述的就是自身的問題,於是及時與該校的學生工作部門進行了溝通。對於這種情況,輔導員雖然很著急,但還是感到無從下手。又過了一段時間,另外一個學院來電話說該學生撬開了他們院儲藏室的門。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立即趕到現場,現場的情景令他們大吃一驚,儲藏室中間放著兩張長桌,上麵擺滿了殘剩食品,還有一堆該學生的書。他把這裏變成自己的安樂窩了。為了達到教育和幫助學生的目的,老師用相機拍下了這一切,並且回去後封鎖消息,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又一次談話開始時,麵對物證,該學生痛哭流涕,承認撬鎖是不當行為,但是其實自己並沒有偷東西,隻是想找一個清靜的、無人打擾的地方,因為自己的行為被所有人看不起,但是自己又沒有辦法控製,所以不願見人。老師從幫助、教育學生的角度出發,讓他不要驚慌,告訴他:“你的問題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問題。你可以以此為契機徹底治療心理障礙。”在老師的說服教育下,該學生最終同意了接受心理治療。
從事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的催眠師對於這種症狀當然了然於心,不過當該學生第一次來訪時,還是僅以了解情況為主。來訪者來的時候,低著頭,說話的聲音很低,滿臉羞愧之色,一副犯了錯誤的神情,從頭到尾都不敢抬頭正視催眠師的眼睛。
來訪者:“老師,您大概都已經知道了吧,您以前有沒有遇到過像我這種情況的呢?我的心理疾病是不是很嚴重啊?到底能不能治好啊?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啊?”說著就痛苦地哭了起來。
催眠師:“其實,許多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心理障礙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隻要有求治的願望,就說明症狀並不是很嚴重,如果我們雙方能夠好好地配合,心理障礙就一定會有所改善。”為了建立良好的關係,打消來訪者的種種顧慮,使其放鬆,催眠師對他講了一些關於心理治療成功的例子。在交談的過程中,來訪者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了,臉上露出了期待的神情。於是催眠師開始鼓勵來訪者說出自己的具體情況。
來訪者:“我的情況您也基本知道了,我就全說出來吧!我就是愛撿別人扔掉的食品吃,但每次做這種事時感覺就像在做賊,心裏特別慌張,生怕被同學發現。但是看到這些東西不撿,我的心裏就會更加難受,我根本無法控製自己。對此我自己也覺得非常難為情,所以我較少與同學交往,不敢麵對大家。有時候我真的恨自己,甚至打自己耳光、用頭撞牆,但是都沒有用,我還是無法控製自己,我的眼睛總是不自覺地看著垃圾桶裏的東西,手也總是不自覺地就想去撿……”
催眠師:“我們今天交流得很多,也交流得很好。今天的交談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接下來讓我們共同努力吧,相信你會慢慢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的。”同時約定了下次訪談的時間。
到了約定的時間,來訪者按時到來,他表示隻要能夠改掉這個毛病,他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療,並且一定會積極配合的。對此,催眠師感到很高興,接下來的催眠暗示性測定結果也表明,來訪者的受暗示性是比較高的,屬於易於接受催眠的人。盡管來訪者已經很迫切地想要接受催眠治療了,但是催眠師認為還是應當多做一些催眠之前的放鬆訓練,畢竟,來訪者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催眠師第一次催眠引導做了20多分鍾,但來訪者仍然處於意識清醒的狀態。來訪者非常著急,生怕不能治愈自己的心理障礙。催眠師也感到這種情況有些意外。通過交談,催眠師意識到,來訪者由於求治心切,自己主動迎合,深切關注並檢查對催眠師各種指令的操作,例如當暗示其眼皮沉重的時候,他會自己檢查是不是眼皮沉重了,這樣做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注意力的分散,而注意力分散會直接影響催眠的效果。盡管第一次催眠沒有成功,但是催眠師卻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做了一番安慰和指導之後後,他們約定第二天同一時間繼續做催眠治療,這期間催眠師也為其做好精心的準備。
第二天,來訪者提前到達治療中心等待著催眠師,來訪者見到催眠師後說:“我回去以後對自己的心態進行了反思,感覺到自己的浮躁、焦慮和急於求成,心理治療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夠徹底治愈的,我想好了,不管多長時間,隻要能夠治愈,我都會堅持的。”
催眠師:“你的想法非常好,催眠療法在治療不同個案的時候,是會有一些差異的,對於不同的人,我們會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這一次的催眠引導程度為中等,但是對於來訪者對外部世界的知覺沒有完全消失,即意識沒有完全讓位於無意識,催眠師通過言語暗示來訪者放鬆,來訪者很容易地就達到了完全的放鬆狀態。
催眠師:“你現在已經進入了催眠狀態,並且全身都非常放鬆,整個身心都體驗到一種輕鬆和愉快。在這種情境下,我們來談談那個困擾你的問題,你願意和我聊一聊嗎?”這時,來訪者平靜的表情消失了,眼淚不停地滾落下來,一時難以控製。幾分鍾以後,他的情緒才稍稍平靜下來。催眠師等到他平複情緒後才開始繼續詢問。
催眠師:“對於撿別人丟棄的食物吃,你自己有什麼感覺呢?”
來訪者:“我感到很難為情,甚至無地自容。所以我就盡量不與同學交往,我不敢麵對他們,我經常是在宿舍同學還沒有起床之前離開宿舍,等到熄燈以後才敢回來,我是離群索居的,但是在學習上我絕對不比他們差,我在班上成績排名一般都是前幾名,現在也隻有我的學習成績能夠給我一點安慰了,這仿佛也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動力了。”
這時來訪者麵露自豪的神色。可以看得出他的心思:要是我沒有這種心理障礙,我的生活就是多麼美好啊!催眠師繼續問道:“你這麼做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來訪者:“一些同學生活中那麼大手大腳,將明明可以吃的食物隨便丟棄,有些是剩下一點不吃完就扔掉,每當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就感到十分可惜和痛心,去撿起來吃掉的念頭就會油然而生。一方麵,這樣做可以減少浪費,另一方麵,也可以減少開支,減輕我父母的負擔。但是事後我又覺得這麼做不好,不符合社會規範,但是下次看到我又會這麼做,我控製不了自己。我嚐試過去改變,但是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催眠師:“你第一次這麼做大概是什麼時候?”
來訪者:“是在上大學以後。一次上晚自習的時候,我發現座位的抽屜裏有一包吃剩下的餅幹,還有半包之多,我估計那是別人不要的,但是我不敢拿,生怕是別人忘記拿走的。我一直等到教室裏的人都走了才把它放進書包,找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把它吃掉了,心裏既感覺有一些緊張,同時也感到滿足。在後來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所以我就慢慢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了。”
催眠師:“你上中學的時候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嗎?”
來訪者:“我是在農村上的中學,同學們的家境都不富裕,吃飯的時候從來不會剩下,更沒有多餘的錢來買零食,根本不存在大學裏的這些浪費現象,所以當時我也就沒有撿食品吃的習慣。”
催眠師:“當你吃這些撿來的食物時,除了感到難為情,難道沒有感到不衛生嗎?”
來訪者:“沒有,我確實沒有這種感覺。這樣做既能夠減少浪費,又節省了夥食費,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好,隻是沒有其他人會這麼做,所以我才會覺得不好意思,畢竟我的出發點是為了大家好。”
催眠師:“確實,這一行為本身並沒有妨礙他人,也沒有違背法律和道德。但是任何行為都存在一個能否被社會接納的問題,社會對人們所扮演的角色均有著某種期待,對於某種角色來說,有的行為是允許的,有的行為是不允許的。當人們違背了這種角色期待時,就會受到社會的排斥,產生嚴重的適應障礙。你撿丟棄的食物來吃,這個行為的動機無可厚非,但是這個行為本身是不能為社會所接納的,也不符合大學生的角色期待。今天我們主要弄清楚了這一行為的動機,以及所帶來的心理感受等問題,你回去以後觀察自己3天,主要針對行為發生的概率、自己的思想鬥爭等方麵,下次來訪時彙報。”然後,催眠師喚醒來訪者,讓其回到了學校。
3天後,來訪者按時到來。
來訪者:“這幾天,我反複思考了這些問題,越來越覺得這些行為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我的行為的確會引起他人的非議,但是到了實際情境中我就又有些控製不住自己了,思想鬥爭特別激烈,我能夠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這3天之中,我還是忍不住撿了一次別人扔掉的食品,吃掉以後又特別後悔,覺得似乎有許多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那天我在校園裏轉到晚上11點多鍾才回宿舍,上床之後一直睡不著。您能夠幫助我徹底改變這些行為嗎?”
催眠師:“放心吧,隻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會治好的,你要相信我,更要相信你自己!”
雖然正式的催眠治療還沒有開始,但是先前的那些工作也應當視為催眠過程的一部分,而且還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要知道,如果沒有這些前期的精心準備,對來訪者進行催眠治療的過程將會困難重重。來訪者的第三次催眠進入的時間很短,比上一次在程度上有所加深,但是仍然沒能達到深度催眠,不過在這種狀態下,已經具備治療的可能了。
催眠師:“你不僅對自己撿垃圾食物吃的毛病更明確了認識,而且有改掉這一不良習慣的強烈意願,這是非常可喜的。要改變這一毛病,你必須對垃圾食物產生厭惡感,現在我們通過顯微鏡來看看垃圾食物上麵的細菌、別人留下的唾液,而且有些人可能還有傳染病……你想一想你撿來的這些垃圾食物有多髒。現在,你看見了嗎?這些東西就在你身邊,你隨時可以拿到它們,不過你需要慎重考慮。”
來訪者點點頭,他已經產生了幻視現象。
催眠師問:“現在,你想去拿嗎?”
來訪者似乎有些遲疑,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他最終還是點點頭,說:“嗯,想。”
催眠師:“如果想拿,那就去拿吧。你在一個沒有人會發現的地方喝著別人剩下的半瓶酸奶。”這時來訪者的神態充滿一種滿足感,似乎真的是在享用著這一切。幾分鍾過後,催眠師暗示道:“你剛才喝的酸奶是一個乙肝病人喝剩下的,現在,你感覺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很難受?”
來訪者的臉上開始出現了緊張、恐懼的神情,並不由自主地開始惡心、反胃起來,叫道:“我要吐,我要吐,我不想得病……”
催眠師:“痰盂在這兒,你可以吐出來,把剛才喝下去的用力吐出來……”
來訪者並沒有吐出什麼東西,隻是不停地用手抓著自己的喉嚨,叫著:“我要吐,我要吐,太難受了……”
催眠師倒來一杯水,對來訪者說:“把這杯止吐藥喝了吧,你會感到好一些的。”看著他喝了幾口水以後,催眠師又說道:“你現在很累了,休息一下吧,一會我會叫你的,你現在盡情睡吧……”
這時,來訪者表現出了如釋重負的平靜狀態。大約10分鍾以後,催眠師又開始與來訪者對話:“現在感覺怎麼樣?還想吐嗎?”
來訪者:“還可以,但是感覺胃裏好像還是有些不舒服,不過休息一下不是那麼難受了。”
催眠師:“別擔心,很快就會好的。”
休息10多分鍾以後,催眠師繼續對來訪者進行催眠誘導。通過言語暗示,讓來訪者置身於一個教室,這時晚自習已經結束,教室裏空無一人,課桌上及抽屜裏有別人吃剩下的食品,有麵包、餅幹、飲料,還有一些咬了一半的水果……
催眠師:“你現在獨自一人在教室裏,你會怎麼做呢?你會把那些東西拿走嗎?你現在怎麼想的?”
來訪者:“我有點想拿,但是又怕有人看到,心裏有點緊張。”
催眠師:“如果肯定沒有人看到,你會拿嗎?難道你就不怕有傳染病嗎?染上病可不是一件小事了。”
來訪者:“我心裏很想拿,得傳染病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我吃過許多別人剩下的東西也沒有得傳染病,所以我不擔心這一點。”
催眠師原本是想通過厭惡療法來解決來訪者的問題,但是現在看來,僅憑此法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借助其他手段來消除這一障礙,也就是說,要挖掘出來訪者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因此,催眠師決定喚醒來訪者。被喚醒以後,來訪者沒有任何不適,雙方約定下一次來訪時間後結束了本次治療。等到來訪者回去以後,催眠師總結了一下,在給來訪者使用厭惡療法時,盡管也使其產生了惡心、反胃的感覺,但是催眠的效果並不理想。
幾天後,來訪者告訴催眠師:“不知為什麼,這幾天我看到別人吃剩下的食物總是有一種反胃的感覺,但是還是忍不住想去撿,然而,事實上我這幾天還是能夠控製住自己的,並沒有真正去撿,隻是想想而已。”
催眠師:“非常好,這說明你有進步。但是,不再撿別人剩下的食物卻還是會令你感到痛苦的,因為它沒有成為完全自覺的行為。今天我們繼續治療,鞏固療效並獲得新的進展,相信你會進步越來越大。”
這次催眠程度在前一次的基礎上有所加深,基本達到了深度催眠的狀態。本次催眠治療的目的是探尋撿垃圾食品的深層次動機,也就是通過時光倒退法找到根本原因,再因勢利導。
催眠師:“經過了前幾次的催眠治療,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弄清楚你撿這些垃圾食品為什麼不嫌髒、不嫌它們不衛生。你現在能結合你的成長經曆來談一談這到底是為什麼嗎?現在我們讓時光倒退回從前,你可以充分回想起與此相關的一切,然後咱們再來具體分析。”
來訪者:“我生長在農村,家裏有好幾個兄弟姐妹,全家的生活僅靠著父親做臨時工的一份微薄的工資來支撐,因此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家一年到頭都很少吃葷菜。在父親工作的單位,有一個炊事員知道我們家孩子多,生活艱難,就經常讓父親把單位宴請吃剩下的菜帶回家來。每當吃到父親帶回來的這些菜,我們兄妹幾個感覺就如同過年一般。雖然我們也知道這是別人吃剩下的,但是我們一點也不感到髒,因為這都是父親單位的人或者客戶吃剩下的,而且這些剩菜如果扔掉多可惜啊,在那個年代浪費糧食就是罪過。”
催眠師:“所以你到大學以後看到別人將吃剩下的食品扔掉時也有同樣的感覺,是嗎?也不會覺得髒,對嗎?”
來訪者點點頭,說道:“是的,我確實沒有嫌這些食物髒,隻是因為大家都不會將這些食物撿起來吃掉,而感到有些難為情罷了。再說我覺得做這些並沒有妨礙別人,而是在滿足自己的同時幫助大家節省糧食。”
催眠師:“童年時不得已的行為,漸漸變成現在自覺的行為,是錯誤的觀念在支配著你,比如說你的衛生觀念、你的社會適應性、自我形象的塑造等方麵,實際上你並不是不懂這一切,隻是理智無法戰勝非理智罷了。你從小都是在吃別人剩下的東西,這種東西給你帶來了無限的幸福感,因此這種體驗就成為一種情結在兩種意識層麵中固定下來了。你也知道這些行為是不當的,所以你就避開別人,但是過去的幸福體驗作為一種動機推動著你的行為,你現在並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去撿別人吃剩下的食品,而完全是為了尋找或者重溫當年的幸福感,也許這是在你童年時留下的烙印,它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你的無意識,並支配著你的意識行為,所以你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你同意我的分析嗎?”
來訪者:“老師的分析非常深刻,我自己會這麼去做,但是從來沒有分析過這種行為的動機。經常是不這麼做就感到難過,渾身不自在,做了又後悔,譴責自己。我活得很痛苦、很不自在,請老師相信我一定會改掉這種行為的。”
催眠師:“我相信你。既然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那麼你以後隻要時刻提醒自己稍加注意,很快就可以改掉這個壞習慣了。雖然說開始糾正壞毛病可能會有點痛苦,但是慢慢養成習慣就好了……”
喚醒來訪者以後,這次催眠結束。
繼這次催眠之後,催眠師又對該來訪者做了兩次厭惡療法的催眠以鞏固效果。在此後一年多的追蹤隨訪中,這名來訪者沒有再發生過該行為,甚至連此類動機都沒有產生過。來訪者也順利融入同學之中,深受大家的喜愛。
這是一例由童年期的滿足體驗而產生不當行為的心理障礙。來訪者所請求幫助解決的問題不完全是出於自覺的動機,而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勉強行為。
在剛開始催眠治療的時候,來訪者還是想去撿別人吃剩下的食品,這種動機並沒有完全地消除,顯然,單純的厭惡療法並不能消除無意識層麵的情感滿足。所以催眠師結合認知療法,設法在催眠過程中把無意識中的情結——也就是童年時留下來的根深蒂固的滿足體驗掘挖出來。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看透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行之有效的催眠治療。